給孩子預備一副木頭眼鏡
文章來源: 石假裝2013-06-30 05:53:53

        
戴了“木頭眼鏡”---看不透。

         我小時生活在下層百姓中,那時常聽人們說一些歇後語,當時沒有什麽感覺,後來人生中遇到一些情況時,那些歇後語會不期而至,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今年四月,女兒從大學的宿舍直接搬進公司的單身宿舍,開始工作了。最初的兩個月是新職員的見習、學習。每天都給我打電話,每天都充實愉快。第3周星期五的晚上是歡迎會,晚上的歡迎會當然是聚餐了。

         本該是聚餐吃得最熱鬧的時候,女兒突然來電話,電話那邊已經泣不成聲了:“……大學時傍邊研究室的一個好朋友、去年4月工作的某某君突然死了…”,女兒斷斷續續給我講,還說她不願意壞了歡迎會的氣氛,提前出來了,一個人邊走邊給我打電話。

          女兒大學3年級時進了某教授的研究室,一個研究室裏從本科3年生到博士3年生,大的照顧著小的,小的服從著大的,兄弟般地調侃戲謔。女兒常常給我講一些研究室裏的笑話。

每個研究室都有自己的homepage,而且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每年更新內容。中文版請翻譯公司翻譯花30多萬日元。女兒主動請纓說自己能翻譯。老師也不驗證她的中文水平就把事關研究室臉麵的中文版翻譯工作交給了她。女兒雖說有HSK最高級別的合格證書,但離翻譯生硬的說明文還差十萬八千裏,結果是我替她完成的,她領了工錢(隻有給翻譯公司的13)

女兒告訴我,旁邊研究室的homepage是一個碩士生在做,他套用了耶魯大學的網頁給大家看,把大家笑壞了。逗完大家,那個碩士生把套用的耶魯網頁消掉,開始認真獨創起來。這樣我就記住了“耶魯網頁同學”,女兒的朋友,我都是用這樣的“事跡外號”稱呼。

女兒一邊哭一邊給我解釋就是那個“耶魯網頁同學”突然沒有了。那個同學進了世界一流公司,大公司見習期間比較長,一般是一年,他剛剛結束在國外的見習返回日本。一個月前還有E-mail來往,還在給找工作的在校生傳授經驗,指點方法……。總之,“耶魯網頁的同學”是個學業優秀、開朗幽默、熱心助人的好同學,對低年級同學就是好大哥。

女兒去參加了追悼會,“耶魯網頁同學”的導師哭得需要人攙扶,跟“耶魯網頁同學”同時進了那家公司的同班同學也不知他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會在宿舍裏結束了自己。至今沒有人知道這麽一個開朗的好後生為什麽會……。

因為特別喜歡孩子、因為自己也是剛剛送孩子走上工作崗位的母親,聽了這件事後不單是悲傷,還產生的擔憂。

從女兒的電話中知道她受了很大衝擊,她不能理解一個活潑熱情有能力的同學就再也見不到了,一個月前他們還約好等他從國外回來後一起玩兒呢。同學們一直都在猜測他遇到了什麽情況,或是產生了什麽怪想法?我擔憂的不隻是女兒眼前難過,還擔憂這種簡單的處理生命的方法會在女兒今後漫長的人生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產生影響。

不管多麽順利的人生都會遇到困難、危機,不管什麽困難和危機都是可以逾越的。但這隻有過來人才知道,僅僅實踐了“讀好書-上好大學-進好公司”的青年往往單純、脆弱,一旦他看透了“讀好書-上好大學-進好公司”無非是為了吃安生飯,然後再讓自己的下一代循環“讀好書-上好大學-進好公司”,會突然感到人生全無意義。這種感覺也是過來人都知道的。

教育孩子真難,要讓他們刻苦,要讓他們嚐到努力後獲得成功的愉快,成功帶來的報酬,報酬帶來的安定和幸福。然後的事情就不要多想深想,不要看透人生、不要看透奮鬥的意義。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戴上木頭眼鏡。

原以為女兒工作了,我的育兒工作可以告一段落,可以輕鬆了。看來“家長”是個不能畢業,活到老做到老的職業。孩子畢了業也還得“牽”著她/他,多打電話多聯係,嫌煩也得跟她/他嘮叨。讓她/他知道生命的另一頭有“牽掛”,父母牽掛著你,你也得牽掛父母,這是義務,也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