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華裔學生的“了無生趣”---大陸貼備份
文章來源: 蒲匯塘漁夫2011-08-26 21:56:26
最近在外麵看到一篇美國大學招生時,許多美國大學的招生人員有意限製亞裔學生,尤其是華裔學生,覺得他們“了無生趣”,雖然成績很好,但最後於社會的貢獻不大,故不是美國大學希望的樣子。
關於華裔學生在美國大學招生時,要求的分數比一般美國人(白人或黑人)都要高出一些,有的即使滿分也不見得會被錄取,因為華裔學生讀書用功,但在社會活動方麵卻用時不多,相比一般美國人而言,故學校加分也屬情理之中,因為美國是個講究社會奉獻的國家,或者說根植於基督教的傳統,更希望人們有奉獻的精神。因為整個社會框架是這麽構建起來的。

而我中華之人,自幼便尊崇孔夫子的讀書觀,學而優則仕,所以,社會勞動或者社會活動從來都是被有意去除的,至今不變,即使到了美國,過了幾代人,血脈不斷,傳統依然。所以,在美國人看來,就變得無趣了,或者某種程度上,過於自私了,自私到有時候連小團體的利益也不顧及,同類的利益也不顧及了。

據說美國曆史上的排華運動是美國工會發起的,因為他們在聯絡華工罷工時,遭到拒絕,華工願意接受非常差的薪水條件,而這有損於美國工人的整體利益,故此被排擠。這個觀點在美國持續了很長很長時間。當然美國工人根本不可能明白華工為了到美國,很多都是傾家蕩產的,怎麽可能放棄工作呢?就是做牛做馬,也要挺下去呀。這個情況對許多如今偷渡到美國的同胞依然。


不過這有些偏題了,我們還是說說“生趣”的問題吧。其實,從小孩字階段,每個孩子都是很有趣的,不過在進入學校以後,有的時候是進入幼兒園開始,變得無趣起來,以後大了更加無趣了,您要是不信,看看我們的總書記就知道了。清華畢業,門門五分(即優等)。或許你會舉前朱鎔基的例子,不過,你數數清華畢業的高官,有幾個像朱鎔基的?就一個吧,所以,朱鎔基是一個特例,群體性特征就是無趣了。

我們來試圖找出無趣的原因吧: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被要求背這個,背那個,上課時要求坐的端正,手要放好。這是從哪裏學來的呢?蘇聯!當年蘇聯的幼兒園還要誇張,要求3歲地小朋友每天在同一時間大便,從小養成組織性,紀律性。那麽這個組織性,紀律性又是哪裏來的呢?軍隊!當初蘇聯為了和德國人搶地盤,打了好幾個侵略戰,不過,後來德國入侵他們後,就不得不和德國人拚命了,自然,在戰爭年代,有很多不得已的措施,而在和平年代繼續這種措施,就適得其反了。

蘇聯的無趣是出了名的,他們的產品粗頭笨腦的,不過,這個壞傳統在1949年老毛一麵倒的時候,傳到中國了,而中國在曆經元明清以後,也是無趣的很,好不容易民國開始,有些新味道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等到二戰結束的時候,又開始內戰,所以,有趣的人剛一冒頭,就沒有了機會。這個無趣的蘇聯傳統,很容易地在大陸生根了,並逐漸強勢起來,異化成中國大陸的傳統,嚴格地說,大陸的正統了。


話分兩頭,如果說大陸因為蘇聯的影響,那麽海外的華人如何也變得無趣呢?剛才說了,其實被外族統治以後,國人已經無趣得很,因為滿族人本來也就是個蠻族,偏偏統治了比它人口多了許多倍的中原,而大陸因為皇帝從小身在深宮之中,早就不知道人間煙火,全賴身邊的太監,而太監們因為身體變形,所以心理也變形,自然隻會把國家搞壞,而不會把國家搞好,老百姓對皇帝也好不起來,除了造反有人響應外,其他就沒有興趣了。

元明清都是一樣的。因為活不下去了,所以很多人漂洋過海去找有趣一些,好一點的生活了,這就是早期的移民,但是出去時本身也是一個無趣國家的賤民,出去後自然也不會有什麽遠大希望,隻要日子過得好一些足矣。


不過,以1949年為界,大陸後來的人無趣到了一種境界了。相比之下,海外的華人還是比大陸人有趣的多了。可是,和當地人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不過,現實表明,少部分的華裔已經徹底融入美國社會,變成不折不扣的美國人,而我大陸同胞看到這些人時,都極為不順眼,比如駱家輝。相比之下,當外國人說中文說的很好時,都大為讚賞,如果一舉一動更像中國人的話簡直就是明星了,比如洪博培。其實想想,如果我們喜歡洪博培中文講得好,為什麽反感駱家輝英文講得好,不會講中文呢?當我們為一個美國加入中國籍而歡欣鼓舞的時候,為什麽對駱家輝強調自己是百分百美國人而喪氣呢?不都是對等的嗎?


其實,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因為我們一切以我們的喜好為準了,再說小一點,以個人喜好為準了。我們其實是一個絕對自私自利而又口口聲聲堅決反對自私自利的民族了。
我們都很痛恨貪官,但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有機會貪汙而不被懲罰。
我們痛恨特權,尤其是別人的特權,但又都希望自己有特權,或者家裏人有特權。

結果,為了所謂的公平起見,我們大家都信奉考試製度,而唯一公平的就是分數了。這個觀點大概現在有99.9999%的人是接受被認為是正確的。過了分數線,就意味著你有機會走向特權階層了!所以,現在從小到大,唯分數至上了。這或許是今日大陸同胞,包括本人在內的無趣的源泉吧。而進入特權階層以後的人,並不希望其他人來介入,而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是特權階層,所以,才有了無窮無盡的貪官和無窮無盡的潛規則,結果,讓許多滿懷希望進入特權階層的家庭憤憤不已。

不過,沒有幾個人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大多是改變現在的權力分配,一邊自己進入特權階層,然後依法炮製新的潛規則,來阻止其他人進入特權階層。於是,重點大學出現了,因為這是通向官階的第一步,最早的時候要求是紅五代的,為甚呢?設門檻啊。這個時候沒有唯分數吧。後來呢,有加分措施了。接下去就是重點中學了,重點小學,重點幼兒園。結果呢,從小開始以分數唯上,開始準備進入特權階層而生活,而奮鬥了。

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也被特權或者非特權的人們帶到了美國,所以一樣的無趣起來,隻知道分數了,即使學琴,也是為了分數啊。無趣之極了。不料美國並不是唯分數的,所以和美國人的思想格格不入了。其實,捫心自問,中國家庭有幾個是為了自己開心去學琴的呢?有幾個在進入重點中學後(不是音樂特長生)還會彈琴呢?就是真練琴的,也練得痛苦萬分,以至於培養出藥家鑫和他的師姐這樣的類人來了。

哎,無趣的生活纏繞著很多人,讓許多的家長在自己完成無趣的學習生活後繼續給下一代安排更加無趣的學習生活,老師們也教的很無趣,不過現實就是這樣,誰也改變不了,誰也不想去改變,反正大家都是無趣的,都挺好的,哈哈,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啊!無趣不要緊,有錢就可以了。沒有錢,能有趣的起來嗎?看看奧數吧,學完奧數的畢業了,幹什麽呢?教奧數呀,如果學生不夠多,怎麽辦呢?讓學校加試奧數呀。現在,那個學校不要奧數?有幾個學完奧數變成大數學家的?好像還沒有啊!無趣的奧數便是我們這個無趣社會的最好詮釋了。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環境裏怎麽會變得有趣呢?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