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白鹿原的結局
文章來源: 遍野無塵2017-06-21 13:51:07

說說白鹿原的結局

遍野

在白鹿原的結局裏,雖然沒有容得要“學做好人”的黑娃,他被白孝文陷害而槍斃,不過作惡的白孝文,也終於被堅守正義的白嘉軒告發而被捕。看到這個結局,心裏要好受的多,輕鬆地多。算是出了讀小說時憋在胸中的一口悶氣。

中國人,也許是受佛教的影響,很是講究因果報應。白孝文為了自己升官,作惡陷害了好人,如果逍遙法外,不光是我,很多中國人心裏都會有個疙瘩,有個坎。孝文的作惡如果沒有報應,相信很多中國人都會堵心,都會悶悶不樂。

如果孝文沒有受到報應,能說明什麽呢? 什麽也說明不了。或許能說明共產黨在政權過渡時候的混亂,以及後來要靠紅衛兵在文革中搞“深挖揭發”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會告訴人們,作惡不可怕,營私舞弊無所謂,背信棄義很正常,隻要隱藏地深些,手段狡猾些。這種誘導作用還是有的。

有些同學對白嘉軒的告發不太理解。我以為這和中國的文化核心有關係。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那一套,臣忠君,君愛臣,子孝父,父慈子。子父相隱是儒家的重要教旨之一。關於忠君和孝順的批判已經很多了,但是關於君愛臣,父慈子這方麵的認識還不那麽深刻。

君愛臣的結果,是否導致了今天中國政治生態的眾多裙帶關係?導致了今天比比皆是的秘書幫, 地域幫,導致了貪官的成串成窩,導致了領導不對公民負責,而對自己親信認真的怪象。導致了官官相衛,和法治的遲緩不彰。

過度父慈子的結果,導致了很多的李剛他爸和李鋼,導致了今天中國官二代,富二代的橫行無忌。導致了今天中國龐大的啃老無能的年輕人。也間接地導致了今天中國人普遍的仇富心理。看看西方人是怎麽做到父慈子的。巴菲特就說過,“一個人如果在娘胎裏就有了某種特權,會損害了自己心中公平的觀念 ”(大意如此)。 所以,他和很多富豪一樣,對作慈善事業很熱心 。

西方人提倡博愛,東方人講究仁愛。西方人提倡愛所有人,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東方人最愛自己,然後是兒女,父母,然後是親朋好友,然後是…….。(象洋蔥一樣的) 

當然,領導護著下屬,父母慈愛兒女,本是人性的本色,是社會和諧以及正常運轉的必要。但是過度了,就會出問題。 這就是中國人遇事先看動機,不看事實,遇人先看親疏,不問是非的原因之一。

有人會說,白嘉軒的大義滅親不符合人性。其實“大義滅親”在西方要比東方更平常,包括親屬告發,法庭作證(也許不得不),鄰居報警。難道說西方人就沒有了人性? 西方隻有夫妻不可作證(不可信吧),但不排斥告發。

如果白嘉軒沒有把白孝文交給鹿兆鵬,那就不是他白嘉軒。 白嘉軒一生都在追求和踐行自己的信念。早先要替代鹿三坐牢和殺頭,早已顯出他的人生信條和個人操守。後來為了守禮循規,鞭打了很多人,甚至懲罰自己。在知道孝文為升官而屈殺好人,就急火攻心,甚至失明。開始找兆鵬是為了救黑娃。如果兆鵬能阻止黑娃被槍斃,這事也就了結於此。結果兆鵬遲到一步,後果不可挽回,他白嘉軒也隻能把兒子送官。

中國過去象白嘉軒這樣為公義而舍私情,為公理棄私利,為舍義而忘生的,不乏其人。中國隻是到了近代,才多了許多營營苟苟之輩。 

如果說白鹿原這樣的結局少了一些悲劇色彩,沒有了厚重感,其實,我們應該能體會到,在白鹿原中,幾乎每個人都是悲劇人物,都具有震撼性的悲劇藝術意義,包括白孝文和白嘉軒。白孝文的悲劇在於他的蠅營狗苟,心機太重; 白嘉軒的悲劇在於他的堅持公義和自己的理念。

這樣結局很好,我喜歡。悲慘了幾十集,也該開心一下子是不? 這樣子看完,可以翻篇了。輕鬆一下,高興一下子,省了罵娘,罵老天爺不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