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波羅的海】(7)塔林:邂逅中世紀風情
文章來源: 三步兩橋2020-07-11 08:43:59

前篇(6)柏林印象:從柏林牆到玻璃牆

2010-08-03遊記首發於網絡

出發前,愛沙尼亞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不算陌生,但塔林(Tallinn)幾乎就聞所未聞了。

愛沙尼亞共和國,人口150萬,麵積4萬5000多平方公裏(大概有荷蘭、瑞士或丹麥的規模),位於北部波羅的海的東海岸。近千年來,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強權的屬土,如德裔的條頓騎士(Teutonic Knights)、丹麥、波蘭、瑞典、俄國。1918年愛沙尼亞首次建國,且是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會員,但這獨立隻不過是曇花一現;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小國先是被德國侵占,後又被蘇聯用暴力吞並了,在漫漫長夜中渡過了50年。1991年蘇聯解體,愛沙尼亞重見天日,再度成為獨立國家。2004年加入歐盟,近幾年來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在新歐盟10國裏人均GDP高於立陶宛,拉托維亞,波蘭,斯洛伐克。

塔林是愛沙尼亞首都,位於愛沙尼亞北部波羅的海岸邊,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間隔了80千米寬的芬蘭灣。曆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曆來為兵家必爭要地。如今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

塔林三麵環水,風景秀麗古樸,是北歐唯一一座保持著中世紀外貌和格調的城市。城市不大,麵積約192平方公裏,人口40餘萬,但有不少13~15世紀的城堡、教堂等古建築。1997年塔林老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塔林城區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如果是一日遊,像我們那樣,什麽也別想,上岸後直奔老城就是了。

這個老城,是塔林的精華所在,不管你是衝曆史、文化、購物還是吃喝而來。13世紀中葉,塔林老城區又分為上城(圖上部分)和下城(圖下部分),上城是上流社會、宗教階層和封建權貴的聚集地,下城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居住地。

上了岸,我們從靠近海邊的沿海大門(古城門之一)進入老城下城區。這厚厚的城門(底部的城牆竟有4米厚!)一下子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中世紀,商人的貨物就是通過這個大門從海港運進塔林城的。大門旁邊就是胖瑪格麗特塔。塔林的古城牆上保留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塔樓,每個塔樓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故事。

胖瑪格麗特堡壘(Fat Margaret Bastion)。在塔林不是最高卻最厚實堡壘。這個建於16世紀,目前“身分”是海事博物館物的古跡,有一個貼切又有趣的名字,叫“胖瑪格麗特”(Fat Margaret)。從這裏高處遠眺,可看到波羅的海的海天一色。

我們進城時,老城剛剛從晨曦中醒來,除了同船上岸來的遊客,道路上還看不到什麽行人。

路過黑頭兄弟商會門口。

塔林的橫街窄巷拐來拐去,名字不容易記,不過翻譯過來,原來都和行業有關,像鞋街、貨幣街、金飾街、藥材街等等,其中一家叫Raeapteek 的老字號藥材店,據說從1422年便一直經營到今天。還有一條叫 Pikk St的主要大街,譯出來是“商會街”,原來好幾百年前這裏一整排都是行會、商會,難怪建築都特別有氣勢。

突然想到,到過的許多亞洲古老城市,不也有這樣的傳統規劃:一條街包括的,就是一整個行業?東西兩種文化,在這點上,原來是共通的。

沿著下城區的老商業街,我們來到位於市政廣場附近的 Holy Spirit Church。

拐過Holy Spirit Church,我們來到了偏菱形的市政廳廣場。

廣場麵積很大,是中世紀塔林的靈魂。市政大樓始建於1371年,是北歐僅存的歌特式建築。屋頂有一瘦長的伊斯蘭寺尖頂插入雲間,是依一德裔探險家畫的藍本築的。此探險家足跡遠達中亞細亞。尖頂的風標是一名持劍的武士,當地人稱他為老托馬斯,臨風搖曳,神態威武,是古鎮塔林的守衛、塔林城的象征。該樓近地處有一串九度拱門,門內有一長廊是中世紀商人貨物成交處。

這個廣場是城內的幾條主要大街,以及人流的匯聚點。幾百年來,塔林人一有事,也一定湧到廣場,看行刑啦、舉辦慶典啦、唱歌跳舞等等,據說,15世紀,歐洲第一棵公共聖誕樹,就是在廣場上樹立的。

當然,今天廣場上的節目更多,經常舉辦演唱會、戲劇表演、慶典等。其實,不看別人作樂,找一個露天咖啡座,叫杯咖啡或啤酒,然後看人來人往也挺寫意。

廣場附近有不少古跡。有遠溯1422年開的古老藥房,有1433年建的路德會聖靈堂,還有1246年成立的Dominican Monastery,是丹麥移民向愛沙尼亞土人傳教處,將歐西文化帶到塔林。

不過廣場四周的部份古老大屋已被改建為餐廳,例如市政廳後麵的olde hansa。

在olde hansa餐廳,YanYan又進一步實現了她的旅行目標。原來YanYan這次旅行出發前給自己製定了一個目標:要嚐遍所到地的啤酒。

據說Honey Beer是這裏的特產,盡管還不到午餐時間,YanYan已經等不及進店要了一杯Honey啤酒。

趁著YanYan品酒的當口,我來到廣場附近的商業街上。街道交錯,要在塔林古城迷路是可能的。最要緊是記住“市政廳廣場”這個座標。

沿著維盧(viru)大街朝老城閘口方向走去,兩旁屋宇古式古香,大部份都已翻新,所以感覺很光鮮,底層多已作為商店,出售高檔貨品為主。

老城的維盧閘口,古城牆保留得很完整,閘口兩旁是雙塔,白身棕頂,古意盎然。

長長的斜坡路連接著上城和下城。在我們去上城的途中,路過自由廣場和紀念碑.

上城就從塔林的另一象征 “Peep Into the Kitchen”開始。它是一座兩層高的圓塔  , 1475年建造,45米高。原文為德文“Kiek-im-de-kok”,意思是“向廚房一窺”。據聞塔頂好風光,可以從民居後窗看到廚房內的動態(也許不單止是廚房)。

圓塔附近的城牆。

從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聖奧拉夫大教堂(St.Olav’s Church)。它是塔林最高的建築,也曾是歐洲最高的教堂,登到塔頂,可以看到塔林全景,這個塔尖曾被用於克格勃的無線電台的發射天線,當年克格勃在愛沙尼亞的總部就設在教堂旁邊的一個建築內,現在該建築為愛沙尼亞內政部的一部分

著名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位於上城。建於1888年,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可容納1,500名信徒同時禮拜。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對麵便是托姆別阿城堡(Toompea Castle)。現為議會所在地,議會設有101個議席。

托姆別阿城堡後的堡壘山也是舊城的精華所在,環山四周有了望台3處,供遊客遠眺古鎮和海景。

再往東走,便是塔林的城中城牆。

買了票就可以登上城牆。

Lutheran Cathedral of Blessed Virgin Mary

我們沿著靜靜的街道往回走。漸漸地對老城產生了一種念念不舍之情。“這在住著多好啊”YanYan說。

下午3時左右,我們又回到了市政廣場附近。

貼到這裏,原本應該打住了。但我實在是太喜歡這座老城了。忍不住再帶你去看看塔林特色商品。

塔林最受歡迎的商品,莫過於這類手工藝製品了。例如傳統愛沙尼亞民間風格的手工編織毛衣、木雕啤酒杯、有趣的氈帽、杜鬆杯墊以及石灰石燭台等等。

塔林的亞麻織品也相當的吸引人。我和YanYan都忍不住各自買了兩件亞麻織品。

在市政廣場後街,YanYan又在向娜塔莎(我對塔林MM的通稱)打聽老城最好的啤酒。

順著娜塔莎指的方向,我們繞過一個街口。

來到了老城裏最有名的啤酒店,這裏出售自釀的啤酒。

YanYan在這裏要了杯啤酒坐了下來,不喝酒的我隻好無奈地對著街口玩起了相機。

正好門口坐著一群年輕的學生。我在想,如果我在他們這個年齡就開始周遊世界,通過旅遊來開闊視野,開闊胸懷, 我的人生會不會與現在不一樣呢?

回船的路上,我還在想著這個問題,我覺得答案應該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