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掠過浮華和哀愁】(4)塔普倫寺的糾纏
文章來源: 三步兩橋2014-10-12 23:32:13

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Group)位於暹粒市東南方約12公裏的地方,分別由羅雷寺(Lolei)、匹寇寺(Preah Ko)和巴孔寺(Bakong)組成,始建於公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加亞拔羅曼一世時期,被認為是高棉藝術的開端。


羅雷寺是加亞拔羅曼二世遷都吳哥前建造的最後一個主要廟宇,裏麵供奉的是濕婆神,建在高棉曆史上第一個人工池中央的小島上,現水池已幹涸,成為農田。


匹寇寺又名神牛寺,是羅洛士遺址群中第二大的建築物,從廟宇底部開始的高台基上,築起6座刻有梵文的高塔,用來供奉濕婆和國王的祖先。




巴孔寺是羅洛士遺址群中規模最大並且是最重要的廟宇,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建築風格相當霸氣,主要用來供奉濕婆神。

聖劍寺(Preah Khan),相傳此寺是吳哥國王平時用來存放寶劍的地方,建於12世紀加亞拔羅曼七世時期,它緊鄰吳哥城東北方,另一種說法相傳該寺是加亞拔羅曼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





拍這張照片得了一個教訓:不懂,不要瞎裝,不然要出洋相的哈。等車空隙在驢友的策導下拍得小照一張,眾人見之皆誇慈祥、溫柔、妙相莊嚴頗具觀音菩薩之相。正沾沾自得,衝進一位老者大喊:“不對不對,你模仿錯了!”  

我後來一路上都在注意神像的坐姿,大家對比一下上下兩位神像看出我的錯誤了嗎?

涅盤水池(Neak Pean),建於12世紀的涅盤宮是由五座水池構成,中央為一大水池,而東南西北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據說是以前提供醫療的寺院。中央大水池種植數千種藥草,四個小水池分成四行及四方(類似中醫的五行理論)。先讓族裏的祭司判斷,然後分送四方浸泡藥水。在大水池的正中心點有一圓形的塔,此塔用作供奉神靈,有七層台基,最下層有兩條纏繞的蛇王,當地人稱這裏為Neak Pean,意思是“纏繞的龍”,這就是涅盤宮名稱的由來。最神奇的莫過於此地的聖水,具說它有治病的療效,信不信由你。


變身塔(Pre Rup),變身塔又稱比粒寺,是加亞拔羅曼二世建於10世紀下半葉,是用來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之神殿,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寺廟。




塔普倫寺(Ta Prohm)相傳為吳哥王朝加亞拔羅曼七世於十二世紀末為其母所建。寺內建築頂端、基底和夾縫中生長著許多數百年的參天古樹,建築塔群蒼勁宏偉,林木枝椏叢生,樹根盤根錯節,包圍和抱持著建築,是吳哥建築群中較具特色的景點,與吳哥窟和巴戎寺鼎足而立,成為吳哥古跡中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


巨大的古樹盤結在圍牆和寺門上,蔚為奇觀。




百年老樹纏繞著千年奇石,彷佛愛恨糾纏般的浪漫。這裏曾經是電影《花樣年華》的取景處。


一般認為,由於吳哥王朝的衰落和首都南遷,都城內外森林日益繁茂,林中飛鳥遺下的鳥糞中含有某些不能消化的樹種,落在塔普倫寺建築的細縫中並萌芽成樹,天長日久,相生相替,演變成今天的奇觀。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較量和相互依存的奇特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 ,吳哥王朝經曆了25位國王。加亞拔羅曼七世是吳哥王朝鼎盛期的國王,也是唯一信奉大乘佛教的吳哥國王,在他統治時期,他從信奉婆羅門教改成皈依大乘佛教。他重建了國都吳哥城(Angkor Thom),為紀念其父修建了聖劍寺(Preah Khan),為紀念其母修建了塔普倫寺(Ta Prohm),而他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Bayon)。巴戎寺是吳哥最後一座國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當時為了避免宗教衝突,這些寺廟既尊奉佛教菩薩也尊奉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加亞拔羅曼七世死後,他的繼承者將大乘佛教的菩薩掩埋於地下,轉回隻尊奉濕婆神。今天在柬埔寨除了現存的2000多間印度神廟外,在民間還有4300多間佛教祠廟,隻是規模都較小,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