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三十年前的作文
文章來源: 托寶貓2014-01-27 06:51:31


看到小時候的兩篇命題作文,邊看邊笑,一字不改地碼上來。《白頭翁》是有曆史記載的我的第一篇作文(以前肯定還有更早的,但湮沒無跡了),看樣子似乎是看圖說話,應該批判一隻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白頭翁,但是我居然把這反麵典型樹立成了正麵人物,大唱讚歌,可見我不是現在才神經,而是從小就神經。這篇作文寫於我七歲差三個月的時候,也就是比托小貓現在大一歲半。

白頭翁

有一隻美麗的小鳥,它很想學一套本領。

有一天,它飛到了樹枝上,看見喜鵲正在造房,它很有禮貌地說:“喜鵲姐姐,我向您學怎樣造房好嗎?”喜鵲說:“好”。小鳥就在一旁看著喜鵲造房子,一直到了羽毛都白了一半,它向喜鵲道了謝,飛回去了。

第二天,它又飛上樹枝, 看見黃鶯在唱歌,它很有禮貌地說:“黃鶯阿姨,我向您學唱歌,好嗎?”黃鶯說:“好”。它就跟著黃鶯學唱歌,又一直學到羽毛全白了,它才飛回去。

人們為了學習小鳥這樣頑強的精神,就把它和它的後代叫作“白頭翁”。


老師評語:你這樣寫出白頭翁學習的頑強精神是可以的,但從圖意來看,你將不勤奮學習的白頭翁變成刻苦學習的白頭翁,這與題意相反。今後要注意審題。

老師很沒好氣地給了我 70 分。

下一篇《清明》寫於半年之後,我已經滿七歲了,這一篇就比較符合主旋律了。這還不算最符合主旋律的,因為同一時期,我的其它作文裏已經充斥著“成為祖國的棟梁”之類的豪言壯語,相比之下,這一篇還算是家庭倫理範圍的私人情感。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過一次清明毫無哀傷之意,就隻記得吃了幾頓飯,還采花。不過作為命題作文,我覺得結構還算完整。我最喜歡的地方是開頭和結尾的互相對比呼應,奇怪這麽明顯的構思,老師居然沒指出。

清明

清明那天,我和媽媽回家去掃墓。走到半路,我抬頭看看,見到天氣很陰,好像滿臉愁苦似的。我想:“它們也許是在為已經死去的老一輩傷心吧!”

到家了,奶奶忙給我吃飯,我們吃了,做了一些可口的飯菜,就上墳去了。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地一邊玩,一邊走,采了許多花,不知不覺地到了掃墓的地方。

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就燒起了香,插起了柳條,磕了幾個頭,吃了午飯,就回家了。

我在回家的路上,仔細地看看天,天似乎已經變得比以前晴了。又過了一會兒,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小鳥也嘰嘰喳喳地叫起來,好像在說:“你們對死去的老一輩真有禮貌啊!”

老師評語:從你這篇文章的內容來看,寫得非常天真活潑,能用一些比喻句來突出語句,用詞也妥當,真正刻畫出清明節是為了悼念死者,而且能將途中的見聞寫得通順,望你更加努力,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這篇得了光榮的 95 分。
 
我覺得再過一年半,等托小貓到了同樣的年齡,多半寫不出這樣的作文。不過我像托小貓這麽大的時候,雖然也是雙語,卻不會說法語。所以各有所長,我不羨慕女兒,托小貓也不必羨慕媽媽。這些舊字我給她留著,以後希望她有能力讀一讀、笑一笑,想象一下當年那個跟她像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似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