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的家
文章來源: 托寶貓2013-12-07 13:51:30


鼐百科有天對我拽了兩個文縐縐的詞:dissonance cognitive。我本來警覺地準備堵耳朵,以防他灌輸心理學的枯燥知識,沒想到他的例子居然是“吃肉的時候,你會忘記這其實是動物的血腥屍體,這種忘記就是一種dissonance”。

隨著歲月流逝,我越來越發現鼐百科的話也有水分,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所以我聽了他的理論之後,專門去查了一下,發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吃肉的時候,如果你想起這其實是動物的血腥屍體,你的認知中就會產生dissonance以及這種dissonance帶來的不適感,但是,大腦會立刻啟動平衡機製,讓你忘記這種不適感。”

當年我爸爸在法國吃藍黴奶酪吃得津津有味,等我們告訴他那奶酪裏麵藍綠色的不是菜葉而是黴斑之後,他就再也不吃了。這就是一個沒能克服dissonance cognitive的例子:一方麵他的味覺很欣賞這種東西,另一方麵他的心理無法接受,最終協調失敗。

我今天說這個,是因為晚上吃了蝸牛。我覺得這就是我悄無聲息克服dissonance cognitive的一個完美例子。我在吃蝸牛的時候,從來沒有一瞬間想到那條黏糊糊的軟體動物。以前在雲南吃油炸竹蟲,還稍微克服了一下心理障礙呢。

蝸牛是我從一開始就很喜歡的法國菜,像鵝肝一樣,沒有經過任何適應過程。蝸牛的美味首先在於口感的韌勁,其次也在於黃油+蒜泥+歐芹汁的味道。這種汁完美地遮掩了蝸牛的形態醜陋、並且遮掩了蝸牛沒油的缺點。沒有這個汁,蝸牛就太寡了,味道不敢想象。

餐館裏吃蝸牛都斯文得很,多數是做頭盤,要麽六隻、要麽十二隻,不帶殼,用特別的小洞容器盛上來。家裏做蝸牛,或者買罐頭蝸牛然後自己配汁,或者直接買速凍的帶殼的,烤箱裏加熱十分鍾就行。自己吃那就是放開吃了,我和老鼐有一頓吃掉72隻的紀錄,蝸牛殼堆成小山。

老鼐的二姑父最愛吃的菜就是蝸牛,他的身材證明了這一點:大腹便便。蝸牛因為那汪黃油的關係,吃時又配大量的麵包,所以比較催肥。如果光是蝸牛本身,大概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托小貓雖然小小年紀,也很喜歡吃蝸牛。今天晚上她吃了十隻以上,另外還吃了些蝦,到後來我都害怕蛋白質太多了,逼她吃水果、喝水。她一邊吃一邊用叉子撥弄著空殼,說:“這個蝸牛的家好漂亮啊!”

於是我想起有天在路上見到一輛房車,我說:“你看,那是蝸牛車。”她不屑地說:“是房車。”一下子顯出我皺紋下藏著的幼稚來。

我又想起她在路上曾在房屋中介的櫥窗前停留,對櫥窗裏的房屋照片評頭論足:“媽媽,我們買這個吧……還要買這個……買這個……”說得好像買房子就跟買桔子一樣簡單。

我看她對買房子表現出這樣熱忱的理想,有點擔心地問她:“你覺得我們的房子小還是大?”

她說:“不小也不大,剛剛好。”

晚上不知她提了什麽無理要求,她爸爸說:“這是我的家,我說了算。”

托小貓英勇不屈地說:“你的家是 L村,媽媽的家在中國,這裏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