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揮的一生——看電影《我這一輩子》
文章來源: 點綴2014-10-27 14:27:20







石揮的一生
——看電影《我這一輩子》


 
一部夠老的影片,講述的又是一個更老的故事。可是卻能夠讓今天的觀眾震撼不已,這肯定不僅僅是因為這部影片與老舍有關,而一定是跟這個自導自演的人,有著極大的關聯了。這個人就是石揮,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他是中國話劇和電影界響當當的人物,不僅演得好,也導得好。可是他卻英年早逝,1957年因為不甘忍受被當作右派,而遭受無休無止的批鬥的屈辱,他毅然跳海自盡,年僅42歲。

這部片子就叫《我這一輩子》,是根據老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石揮是導演,也是主要角色“我”這個人物的扮演者。據說這部片子在1951年上映時引起過不小的轟動,其中的原因應該不難理解,因為裏麵的故事對於那時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甚至有許多人都有主人公相同的心態與困惑。至於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難更是很多人都有過的,所以這部片子在那個時候能夠引起共鳴,受到好評是不奇怪的。

人生匆忙,歲月如梭。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部片子還是能夠讓人看得聚精會神,目不轉睛。並且能夠讓觀眾對裏麵的人物產生巨大的同情之心,同時也更加憎恨那些在中國平民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權貴官僚,還有野蠻成性的日本侵略軍,以及為他們充當爪牙走狗的漢奸。這就不能不說是這部片子太有生命力了,65年的光陰並沒有湮沒它的價值,世界變化得再快,它的藝術魅力還是不受影響的。

曆史是需要補課的。盡管電影隻是一種藝術,即便是講述曆史的電影故事,也並不等同於曆史的本身。可是,當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曆史知識非常有限時,那些基本上能夠反映曆史真貌的文學藝術作品,對於勞動大眾來說就很重要了。更何況對於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有誰是在1949年以前生活過的呢?更有誰是從清末民初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呢?應該說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後麵一種人也應該是沒有了。

所以要感謝作家,是他們用文字把那個時代的風貌記錄了出來。老舍的小說《我這一輩子》是1937年發表的,他塑造的那個“我”是在清末當警察的。通過這個人物,我們知道清末時期的中國就有了現代社會才有的警察。盡管那個時候叫巡警。而且當警察的人是要把辮子剪掉的。這可是一個不小的事情,居然能夠在清末出現,可見當時的大清國也不是鐵板一塊了,很有點與時俱進的意思。如果再給大清國一點耐心,說不定還會有更大的驚喜出現。

影片中,日軍在占領下的北平,端著槍挨家挨戶地搜尋“花姑娘”充當軍中慰安婦的情節,讓人不由得怒火中燒。今天的日本政客還死不認賬當年日軍所犯下的這樁罪行,可是老舍的小說裏卻有這個描述,可見日軍強搶中國民女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老舍的文學作品雖然不能說是史實,或者是史料,但他也絕不會閉門杜撰出這樣的劇情吧。日本軍人的暴行是無法抵賴的,電影裏的這個故事片段就是對日軍罪行的一次最好的揭露與控訴。

可是日本投降後,那些犯下嚴重罪行的軍人卻被當時的國民政府禮遇並被護送回國。這讓中國老百姓非常氣憤,簡直都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這當然是中國政客們慷人民之慨,貌似以德報怨的愚蠢之舉,結果是日本右翼政客的氣焰在今天更囂張了。同時,這也同中國政客們的家人很少遭遇過日軍的直接欺淩與蹂躪是有關係的,所以他們對日軍的仇恨與老百姓是有天淵之別。但是,不管怎樣,曆史會記住這筆賬的,該承擔責任人是一個也跑不掉的。

石揮具有藝術家的敏銳目光,經過他的再創作,老舍的這部小說就由平麵而變成立體的了。不識字的人也能看見、聽懂了。這樣,《我這一輩子》就由一部文學作品,變成了一個大眾文化了。它的影響力自然也會成幾何級數地遞增,它的藝術感染力更是有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我”這個人在凍餓中倒斃街頭的那個瞬間,所發出的那一聲哀鳴:哎喲,我這一輩子喲!應該擊打在不少的觀眾心裏,雖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可是他們還是會觸景生情,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並會發出這樣的感歎:看看我這一輩子吧,人生真是不易啊!

按理說,在舊時代的中國,當警察也算是一件很不錯的差事了。雖然工資微薄,但生活總是有著落的,即便吃的是窩頭,也總比吃了上頓沒有了下頓強太多了。可是他們的地位太低下,在權貴麵前,這些警察就是他們的家丁,給他們站崗守門,看家護院。再就是替他們跑腿辦事,哪怕是被差使去某處給他們取回煙土,他們也得聽命侍從,乖乖去辦。做這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對與都是貧苦市民出身的那些底層警察來說,可是在良心上的很大折磨。

那個時候的人穿的都是布底鞋,偏偏巡警的職業要求是要天天在街道上出勤,不用說,苦點累點倒難不倒他們,隻是鞋底子磨得太快了這件事讓他們很心疼。哪有多餘的錢可以買一雙新鞋啊!因此,鞋底磨透了,鞋邦開口子了,巡警們還得照穿不誤。“臭巡腳”這個稱呼便由此而來。他們自己也用這個名字來自潮自己。“臭腳巡”這種事情是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那時到現在已經有100年了。那時候做巡警的人都這麽苦,那些更底層的民眾的日子一定是更苦了。

寫到這裏,不免想起曾經看過一期央視的《藝術人生》節目,被訪談的嘉賓是當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廖昌永成名時在國際上連續獲得過多項歌劇比賽大獎,可說是年紀輕輕就成績斐然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來自四川農村,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孩子,在考上音樂學院之前他就在家鄉種田。更沒有想到的是,幾經波折之後,當他終於被上音錄取的時候,他報到的那一天,卻是光腳出現在這座音樂學府的。

原來那天下很大的雨,他下火車後,在火車站等了好幾個小時,雨也沒有停,眼看著天黑下來了,他不能再等了,就把腳上的鞋脫下來裝到背包裏,光著腳,扛著行李去搭乘公車,一路去到學校報到了。他為什麽那麽珍惜他的鞋呢?說來也令人不勝唏噓!他穿的是雙布鞋,是他母親一針一線為他納的鞋底做成的。因為父親早逝,她母親也要下地勞作,所以母親一年隻能給他做一雙鞋。如果不省著穿用,那就隻好委屈自己的雙腳了。今日赫赫有名的歌唱家,卻有著那麽艱辛的少年時光,而且還跟鞋有關係。

“我”這個人在影片中把女兒的婚事定下來了,了卻了一件心頭大事,心裏高興之極,他要留親家在家裏吃飯。吃什麽呢?他高聲地喊著要吃三碗炸醬麵!炸醬麵這個詞匯在影片裏通過主人公的嘴不止出現過一次,為什麽?那是主人公的心中最高端的美食了,能吃上炸醬麵就是吃上了最好的飯食,就心滿意足了。他們的要求太有限了,盡管如此,炸醬麵對於終年勞苦的他們來說,還隻能是一種奢望,一種幻想,想到它,或許起到一個畫餅充饑的作用。他們太窮了。他們的窮要不是有電影情節作證,今天的人還真是想象不出來的。

石揮刻畫的這個“我”,性格鮮明,人物豐滿。他乍一出場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把注意力都吸引到他的身上。那個“我”,經過石揮的演繹,也是太生動,太有生活感了。這個人物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貧民,由於生活在皇城根下,他還是有點見識的。但是這個人因為本質上的樸實,他又像是一個生活在城裏的鄉下人,艱難的生活並沒有讓他的是非顛倒,良心泯滅。可是生活的擔子又壓得他成為了一個扭曲的人,為了糊口不得不繼續以巡警為業。不過,最後他還是沒有逃出漢奸警察局長的迫害,以至於被毆打受刑,失去了飯碗,最終死在了街頭。

由於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所以影片中很多獨白是出自“我”這個人之口。聽著那一口純正的北京話,敘說著心裏的苦悶與不滿,再看著石揮那一一個眼神,一一個表情,一一個動作,沒有觀眾會不相信眼前這個人就是在歲月滄桑中,苦苦掙紮的那個可憐的人。石揮的表演樸實本分,說的都是土得掉渣的老百姓的話,一部108分鍾的黑白影片,都是一些苦難的鏡頭與景色,女性人物就跟生活中的勞動婦女別無兩樣,即使是連《武訓傳》中相貌端莊的女仆小桃那樣的人物都沒有,可是觀眾卻很愛看,當片子結束時,還覺得沒有看夠。

這個魅力,就不能不說是由於老舍的原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據此改編成劇本,劇情就不可能不紮實厚重,也不可能不感人至深。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揮導得好,也演得太好了,太有味道了。光是他的那個口語獨白,就不是每一個功成名就的演藝界大腕們能夠具有的本事。石揮是酷愛京劇的,他的台詞有京劇道白的韻味。而且,在鏡頭下,根本沒有石揮自己的影子,有的隻是影片中的人物,那個遵公受法,辛苦了一輩子,卻又窮困潦倒,孤立無助的“我”。能夠把一個小人物演得這麽活靈活現,足以說明石揮的藝術造詣是多麽得爐火純青了。那個時候他才36歲,真是英才自古出少年!

看罷這部影片,一定有人還會想,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走出來的藝術家怎麽就是那麽有才呢!為什麽今天的所謂大腕們同他們相比就像是貧血症患者,或者是營養嚴重不良之人呢!而且那個時期真可謂是人才輩出啊,其中首屈一指的男影星就是趙丹了。可是看了《我這一輩子》,就不能不說趙丹在石揮麵前還是不能獨美的。雖說他們是同時期的人,又都是公認的巨星。但相比之下,石揮卻更有深度,也更有天分與造詣,他的演技,他對人物的把握,他在藝術上的追求,絕不在趙丹之下。如果石揮不是在反右時就倒下了,到文革之前的8年裏,他一定還會有大作為!他畢竟年輕(隻比趙丹大一歲),身體又好,那段時間可正是他如日中天的好時候啊!

趙丹因為是周恩來的老相識,所以他躲過了反右運動,並且還在批判石揮時並不落人之後。石揮上麵沒有人,又很有性格。所以他不當右派誰當右派呢!據說當時電影廠的領導是想往死裏整石揮的,不僅在政治上陷害他,還想把周旋精神病發作的責任都加到他的頭上,因為他曾經很認真地與周旋戀愛過的。其實,就在石揮已經宣布要跟別人結婚時,周旋對石揮還是保持著很好的友誼關係,在她的日記裏多有對他的想念之辭,並也讚譽他的演技好,演什麽像什麽。對於她沒有能夠與石揮走進婚姻,她說是她自己的責任,是她不佩,是她活該,個中原因是與她在香港拍片時傳出的多宗緋聞有關係。

實,《我這一輩子》是一部滿政治意味的電影。裏麵對舊製度的抨擊,就是用文革的觀點看都是很革命的。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初,石揮就能有這樣的政治認知,這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還是很意外的。可是這些進步的表現都沒有能夠,讓石揮在以後的運動中得以逃出厄運。反右伊始他就成了上影廠的重點目標。他於195711月中旬的批鬥會兩天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17個月後,他的遺體漂浮到岸邊,被人們發現。22年後,上海電影局召開大會為石揮平反。又過了16年,石揮被中國電影世紀評獎委員會授予“中國電影最佳男演員獎”。人們又從黑白膠片和發黃的文字中發現了他。研究石揮,已經成了電影學院的必修課。

石揮這一輩子,是追求藝術的一生。藝術是他的生命,藝術帶給了他快樂,也帶給了他災難。可是他最後還是因為藝術而被人記住,被人仰視!石揮這一輩子,短暫而富有成就。盡管他含冤死去,但是他雖死猶生,依舊活在崇敬者的心裏。石揮,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才情洋溢的人,中國話劇與電影界的巨匠與名導。石揮的一生,璀璨不俗,獨樹一幟,擁有奪不去的榮光。就算是退一萬步講,如果石揮的一生隻有這一部作品,隻塑造了這一個人物,那麽石揮的這一輩子,也是值了。


電影《我這一輩子》連接:http://www.iqiyi.com/v_19rrh722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