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瞬間——看電影《停戰以後》
文章來源: 點綴2014-07-21 14:01:26






曆史,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瞬間
——看電影《停戰以後》


1960年代的中國,先是有大饑荒。饑餓成為一個致命的敵人,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與健康。後來又有所謂的文革,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文化上搞亂了中國。被稱為是一場浩劫。可是在這個極其動蕩的年代,也就是在60年代的早期,中國的電影卻是一枝獨秀,湧現出了許多部好影片。比如有曆史片《甲午風雲》,有劇情片《枯木逢春》《李雙雙》《早春二月》《阿詩瑪》》《昆侖山上一棵草》《傣族的女兒》《羌笛頌》《達吉和她的父親》《十二次列車》《冰山上來客》,有革命曆史片《野火春風鬥古城》》《冬梅》《小兵張嘎》,以及還有戰爭片《突破烏江》《金沙江畔》《紅色娘子軍》《東進序曲》《51號兵站》《獨立大隊》《林海雪原》《兵臨城下》《紅日》《英雄兒女》《奇襲》等。這些影片今天再看,依然魅力不減,它們的存在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一頁輝煌的篇章。

在這些經典影片中,有一部影片以它獨具一格的題材而分外醒目。這就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拍攝的故事影片《停戰以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後期,中國大地上的風雲翻滾,並沒有因為日本侵略者的被趕走而有片刻止息。國民黨政府為了消滅共產黨的武裝力量,處心積慮地以停戰為名,行加速備戰之實。他們一方麵在廣闊的國土上加緊調遣軍隊,另一方麵等待美國的軍援到來。為此,在這個當口,曆史有了一個瞬間。應當時中國政府的請求,美國杜魯門總統派出特使馬歇爾到中國主持調停。於是國共兩黨各派一人與馬歇爾組成一個三人委員會,再在當時的北平成立了“軍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下設38個執行小組,堂而皇之的目的就是,避免國共雙方在中國各地發生軍事衝突,實際上是限製共產黨武裝力量的進一步壯大。

電影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根據當時發生在河北的“安平事件”,而創作出來的。盡管這個事件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一直就沒有一個公論。但是由於後來形勢的急劇變化,這個事件的本身就沒有什麽意義了。因此這件事也不是影片的重點,而是通過這個事件的出現,表現了軍調部裏的一種針鋒相對的鬥爭。在曆史的關鍵時刻,能夠產生那麽一個軍調部,並且讓兩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政黨之間,就軍事問題進行煞有介事地所謂協調,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今天看這部影片,這個怪異之點不能不讓人更有感慨,想得更多了。

影片的主人公是由張平扮演的顧青將軍,他是共產黨方麵派往軍調部的代表。影片是從他十幾年以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遇見了當年的國民黨對手李國卿將軍開始的。此時的顧將軍佩戴中將軍銜,已經是國家的公仆,革命的功臣了。不期而遇李國卿後,回憶將他帶回了那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畫麵上出現了他的畫外音,也出現了當時的顧青將軍身穿一身國軍戎裝,乘火車趕赴北平即將走馬上任時的一段情形。

在火車上有一個姓班名長儒的縣長的出現,令這部電影開片伊始就出現高潮。班縣長這個人物是個小配角兒,可是這個人物身上的戲太有亮點了,從他嘴裏主動說出來的那些話,很自然地就交待出那個時期的社會矛盾,以及以他為代表的那些人的心裏狀態。由於他是一個國民政府的小官吏,所以他的觀點又有很大的代表性。再加上演員又演得繪聲繪色,所以這個角色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一個,他的出現令這部影片的氣氛頓時就活躍了起來,也讓觀眾在一陣興奮之後,開始興致勃勃地關注著顧將軍到達北平後,究竟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由於影片隻有119分鍾,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把軍調部的裏麵的鬥爭都麵麵俱到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編導挑選了幾個環節,用這種以點帶麵地的方式,讓觀眾對於影片主題,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裏就有了相應的了解。幾個環節分別是,顧將軍履新的路上,顧將軍到北平後主動去看望以前的老師謝教授,國軍代表李國卿以接收大員的身分大肆貪汙,以及利用漢奸對付共產黨的劣行,美軍代表費丁別有企圖地安排的北平知識界的酒會,再就是安平事件的發生和調查,以及新華社記者薛平,痛斥美軍和國民黨方麵聯手製造事端,並以謊言欺騙公眾的場麵等。

在這些環節中,濃彩重墨地塑造顧青將軍的形象,無疑是編導的責任所在。顧青將軍早年參與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後來又在革命的軍隊裏接受了多年的生死考驗,如今已是一位身經百戰,足智多謀,沉著老練的軍中將領了。到了北平,在軍調部這個特殊的環境裏,他在與對手的交往中,總是占據先機,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比方說,該揭露的就揭露,該痛批的就痛批,該讓步的也讓步。總之,他一身正氣,不怒自威,有理有節有效地打擊了對手的氣焰,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任務。

看顧將軍的戲,從他的每一個動作和眼神中就不難看出,他的氣勢,他的堅定,他的能力,都是有來頭的,都是勢不可擋的。那就是因為他的背景,他代表了勝利的一方,那一方被曆史所選擇,正將以催古拉朽之勢,橫掃千軍如卷席,解放全中國。從他的對手李國卿這個人物身上便不難看出,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政治勢力,雖然還貌似強大無比,卻已經氣數殆盡,外強中幹了。從美軍代表費丁身上卻可以看出,曆史與今天是何等得相似!所以,今天看這部影片,會讓人產生不少的驚奇與驚訝。曆史難道就沒有改變過,還是真的又輪回了一次?為什麽會有這麽多驚人的一致!同時,也是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那個當年不可一世的國軍將領李國卿,當他再看到顧將軍時,卻已經是低眉恭立的階下囚了。不過他因為改造得好,他已由階下囚而變成是被提前釋放的,第二批戰俘當中的一個了。

曆史上的北平軍調部是194512月成立的,19467月就宣布解散了。之後就是為時三年的中國解放戰爭,又被稱作曆史上的第二次國共內戰。接著就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換了人間”。不過,曆史的巨流河在那個拐點上竟有了六個月的原地回旋,就不能不說,這是命運之神所給予的一種別樣的等待,或者是恩惠吧。可是,不管怎樣,看到60多年以後,國共兩黨又“劫後餘波兄弟在,相逢一笑免恩仇”了。這樣的殊途同歸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曆史進程的必然。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原子彈,也可以問題多多,但不可以同室操戈,自相殘殺。看看今日的那些動蕩的國家和地區,就知道這種內鬥的代價有多大。這絕對是親者痛,仇者快的蠢舉了。

曆史,曾經有過的這麽一個一閃即逝的瞬間,卻被藝術家敏銳地抓住了,他們以《停戰以後》來為它留下了一個記錄與腳印。顯然,在人物刻畫上,李國卿和費丁這兩個人物還是受限於表麵化,格式化的桎梏。因此,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兩個人物給人的感覺還是膚淺了許多,但是那個時候畢竟還不是高大全的時代,還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和極左思潮的貽害。所以,這部影片還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它還有生命力,也說明這部影片還是有含金量的,它贏得了時間的檢驗。

影片中的演員可以說都是當時中國電影界、話劇界的精英,他們的表演還是樸實自然,原汁原味的。其中扮演記者的那幾位演員,即使是隻有一兩句台詞,可是他們的表演卻是那麽得亮眼,讓人難忘。教授群裏的戲相對來說,沒有那些記者搶眼,這應該是劇本上的限製了,在教授們的身上缺少了編導所賦予的神來之筆。秦文在影片中飾演了顧青將軍的英文翻譯,這個人物的身份是個在校女大學生,是中國地下黨員。秦文不僅有姐姐秦怡的風采,也有相當不錯的演技,她將這個角色演繹得溫婉知性,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馬精武年輕時竟是一個很帥氣的人,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他扮演的新華社記者薛平雖然出鏡不多,但也是讓人過目不忘,很有感覺。葛存壯在1962年的時候,比現在的葛優還年輕,他在影片裏所飾演的那個孫拐子的角色,雖然很反派,也隻有幾個鏡頭,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下子就讓人記住了。項堃是扮演國軍將領的專業戶了,無論是李國卿這個角色的霸氣,還是最後認罪接受改造的虔誠,都被項堃拿捏得比較得體。張平飾演的顧青將軍一角,就不用說了,無論從形象和氣質上說,都是很有特點的,不僅形似,也十分神似。而且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自然真實,毫不做作。

至於老戲骨趙子嶽就更不用說了,他把班縣長演得活靈活現,既然人好笑,又讓人悲哀。他真是生不逢時啊,好容易當個縣長,還是個低就,而且還圖有虛名,因為他的地盤被八路軍占領了。他在火車上送給顧將軍的那張名片,那才叫一絕,上麵的抬頭上竟是這樣的寫著的:原陝西漢中專員,現河北香河縣縣長。通訊處是另一個縣的地址。顧將軍端詳了許久,問他:抗戰勝利了,班縣長怎麽沒有高升三級啊?班縣長的回答,在今天都算得上是絕對夠水準的。他是這樣說的:嗬嗬,兄弟為人忠厚,不善交際。頓了頓,他又說道:不過為了效忠黨國,共赴國難,這也沒有什麽。相當地高姿態啊!這個角色編寫得好,也被他演得好。

如果沒有這個人物,或者說如果這個人物不是由趙子嶽來演,這部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恐怕會大打折扣。張平扮演的顧青將軍固然令人景仰,可是趙子嶽扮演的班縣長卻是讓人驚喜了。即使就是衝著這個角色,這部影片就值得一看。當然,這部影片還是有不少的內容的,很多內容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鮮為人知的。編導把這些劇情定格在一個特定的視角上,雖說是泛泛而現,卻也是點到即止了。所以,編導是值得被尊敬的。因為曆史的這個瞬間,還是乾坤滿多,玄機不少,不容小覷的。編導能夠把這個瞬間中的一組特殊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記錄在案,搬上銀幕,實在是功不可沒,功在曆史,功在後人了。

附件:
北平軍調部的人員構成:

共產黨委員是葉劍英,參謀長是羅瑞卿;
國民黨委員是鄭介民,參謀長是蔡文治;
美方委員是羅伯遜,參謀長是海斯。
軍調部隻對“三人委員會”負責。

國民黨方麵
軍調部國民黨代表團首席代表:鄭介民
軍調部國民黨代表團參謀長:蔡文治
軍調部國民黨代表團交通處長:張六師
軍調部國民黨代表團辦公室主任:唐保黃,後改為黃天邁

美國方麵
軍調部美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威爾遜
軍調部美國代表團參謀長:海斯

共產黨方麵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葉劍英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羅瑞卿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秘書長:李克農、饒漱石、滕代遠、陳士渠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副參謀長:張經武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長:宋時輪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執行副處長:李聚奎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交通處長:黃逸峰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整軍處長:陳士榘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新聞處長:黃華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秘書處長:馮鉉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行政處長:伍雲甫
軍調部沈陽執行小組中共代表:饒漱石
軍調部四平執行小組中共代表:耿飆
軍調部本溪執行小組中共代表:許光達
軍調部徐州執行小組中共代表:韋國清
軍調部張家口執行小組中共代表:趙爾陸

(資料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