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意義——看電影《萬箭穿心》
文章來源: 點綴2013-07-29 16:21:17








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意義
——看電影《萬箭穿心》

 

 

因為是顏丙燕主演的電影,所以就毫不猶豫地看了。這個電影的名字並沒有什麽吸引力,生活本來就不容易了,誰還願意去看一部被叫作《萬箭穿心》的苦情戲呢!顧名思義,故事一定是非常悲哀痛苦的了。誰都知道,一顆心被一支利箭射穿,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詩情畫意的事情,要是被無數支利箭同時或是不斷地射穿,那麽這個人的心就會被射得千瘡百孔,形同蜂窩,其慘狀可想而知。這四個字的組合應該是迄今為止,人們對一種莫大的痛心疾首的一個最淋漓盡致的描述與形容了。看了這部影片,果然是這樣的感覺,不僅裏麵的主人公被萬箭穿心,就是圍觀者也沒有能夠幸免,也一同被萬箭射穿,流血不止。

 

故事發生在一個經濟崛起的時代,處於社會底層的武漢女人李寶莉在一處個體市場上是一個潑辣能幹的主兒。像別的女人一樣,她也有一個小家庭,但是這個家庭卻不平靜,隨著他們搬入新居,她的不幸就接踵而至了。一連串的打擊,十年的含辛茹苦,換回了最後的一支穿心利箭。她欲哭無淚,痛不欲生。可是最後一分鍾還是生的欲望戰勝了死的引誘。她毅然舍棄了一切,用一根扁擔挑著行李離家出走。可是當看到那個將生身之母掃地出門的兒子,坐在樓前的台階上,蔑視地望著母親離去的背影的那種大逆不道的眼神與表情,跟那個可憐的女人一樣,觀眾的心不能不流血了。

 

一個八歲的孩子,即便是因為父親的死而怨恨母親,可是在以後的十年歲月裏,也不可能一直對母親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吧?更不要說這位母親可是把這個兒子當成了心尖子,為了養育他,寧願自己十年如一日地當一個女性挑夫,讓兒子衣食無憂地好好讀書,直到最終考上了大學。可是當母親的還沒來得及享受兒子上大學的榮耀與喜悅,就被兒子宣布從此斷絕母子關係,並且殘忍地把母親趕出家門。這個兒子的所做所為已經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即使這樣的人真的有,這樣的事情也真的存在過,相信也隻是個別事例,不應該也不值得把它當作一種現象加以展示與渲染。就像有人與動物發生性關係一樣,因為有這種事情,就可以把這類人堂而皇之地當成主線,用來炮製一部故事片?如果真的這樣做,那一定是一件令人發指的作品。

 

遺憾的是《萬箭穿心》的故事設計與這樣的事情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它把人性中一種醜惡當作某種必然,給予毫不譴責地放大與利用,目的卻在於反襯出做母親的寬容與偉大。這樣的主題立意與表現手法,既廉價,也低劣,除了暴露出明顯的斧斫之痕,也令整個故事缺乏代表性,而失去了它該有的意義。為什麽?因為不真實,失去了真實的故事,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這部影片既不能給人帶來任何積極的能量,也不能帶來什一種什麽精神或境界,反而是給人添堵,令人窩心。觀眾是不可以被戲弄的,一部給人添堵的電影,一個善被作踐,惡被袒護的作品,還會有什麽好的結果呢?除了令人反感與厭惡,也一定是票房的毒藥了。

 

當然,顏丙燕的演技是一流的,這部片子之所以還能被撐起來,主要也是因為有她的出色表演。不過,相信她接每一部戲,不是單看角色怎樣,也會注意到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不會忽視該有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如果不是經得起推敲的作品,角色再具挑戰性,也不值得去接受,因為沒有必要去幫襯一個先天不足的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電影不缺少好的演員,缺少的是好的,有生命力的劇本。劇本不好,演員和導演再好也沒有用。雪上加霜的是,好劇本不多,好導演又少之甚少,因而很多片子也就是有名無實,濫竽充數了。因此,對於觀眾而言,被《萬箭穿心》也就不是一起偶然的孤立事件,它早已就是一種變異的常態,令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