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目所望 不可替代——《第15屆青歌賽》隨想
文章來源: 點綴2013-05-27 18:14:18







眾目所望 不可替代
——《第15屆青歌賽》隨想

 

 

幾乎沒有人不喜歡音樂,也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聽歌。在當下,不知道一些人文或史地常識者大有人在,可是心裏沒有幾個喜歡的歌手的人卻沒有,而且提起這些歌手,他們都能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就像是交往多年的老相識,老朋友,非常親近,非常了解。這便是音樂的魅力。隨著流行歌曲的普及,歌迷的人數與瘋狂已經遠遠超過影迷,歌手的地位也似乎高出影星許多。這就是時尚,現代生活的一種標誌與品位。所以《中國好聲音》,《我要上春晚》以及《我是歌手》等選秀節目,就應運而生,而且非常受歡迎,儼然已成為大眾娛樂的最佳形式,也成了商家與承辦方的搖錢樹。然而這些畢竟都是娛樂,不是藝術,不能同青歌賽同日而語。

 

青歌賽,國家級的比賽,是一個令人仰慕的音樂盛典,地位至尊,享譽業界。能夠在青歌賽上取得名次,是聲樂界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所以深具實力的青年歌手無人不想在青歌賽上一顯身手。青歌賽創辦30年,也成就了不少好歌手,比如深受歌迷喜歡的譚晶,雷佳,王麗達,王宏偉等,都是從青歌賽上湧現出來的一代歌者。提起青歌賽,人們也首先就會想到這些靚麗的名字,這說明青歌賽已經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是品質的保證,是好歌手的熔爐。經過青歌賽淬火的歌手才是最有價值的聲樂人才。青歌賽又像是聲樂界的黃埔軍校,從這裏走出來的歌手才是貨真價實的歌手。

 

剛剛落幕的《第15屆青歌賽》,曆時近兩個月,經曆了數十場比賽,由最初的120位參賽者,到最後隻剩下5位優勝者。這個競爭與淘汰過程是激烈而殘酷的,沒有過硬的實力與堅強的意誌,是堅持不下來的。因此最後留下來的5位歌手,值得尊敬與推崇。由於青歌賽是按著流行,民族,美聲的三種唱法進行比賽的,因而青歌賽又是一分為三的。三個組別一共15位優勝者是當今中國聲樂界的新銳,他們的脫穎而出,展示了中國聲樂藝術後繼有人的可喜景象。這其中許多優勝者都有過數次參賽的經曆,他們每一次的成績都有進步,集腋成裘,滴水石穿,最後終於成為出類拔萃的歌手。所以,青歌賽更像是一所聲樂學校,參賽者在這裏得到錘煉與提升。當然,這與青歌賽的嚴格賽製有關,也與青歌賽評委高水準的專業點評有關。

 

青歌賽的每一組別都有15位評委,他們來自聲樂教育家,詞曲作家,歌唱家以及相關媒體人士等,他們的評分精準穩定,沒有明顯的偏頗,隻要參賽者始終保持正常狀體,同一場的幾輪比賽下來,他們的分數基本上相差不大,沒有忽高忽低的現象發生。他們的點評也常常是中肯,有見地,極具指導性的。有的歌唱家評委的範唱,也更會直觀地展現出一種狀態與標準,令參賽者受益良多。由於大部分評委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軍人士,所以他們的觀點更具權威性,他們的視野也更寬闊多方位,再加上他們的妙語連珠式的風格,評委也成了青歌賽上一個重要看點,成為青歌賽有別於娛樂節目的重要標誌與水準保證。

 

流行組評委,作曲家趙黎光在點評中,有關娛樂與藝術的論述就振聾發聵,令人眼前一亮。他說:現在各種賽事很多,事實上我們在賽事的看法上,有時候混淆了娛樂和藝術的區別。這裏麵有一個根本的觀念,娛樂是什麽?是大家都喜愛,而大家也都能駕馭的一種生活形態,就是日常生活隨意所表達的都是一種娛樂。藝術是什麽?藝術是我們大家都喜愛,但不是人人都能駕馭的一種生活追求。一個是一種生活形態,另一個是一種生活追求,它們有著全然不同的界點,青歌賽恰恰是在這樣一個方式上,明確地表達了它的藝術標準。所以青歌賽就能獨樹一幟,樹立在所有賽事的前麵,引領聲樂藝術之路。

 

麵對當前眾多的歌唱類比賽節目,這個評論是一針見血的。可見青歌賽之所以卓爾不群,實在是因為在一片娛樂的氛圍裏,它將藝術的高雅與嚴肅呈現給了觀眾,讓人們知道,“藝術是一種生活的追求,雖然不是人人都能駕馭得了”,但是不能缺失。生活裏可以沒有很多東西,但不能沒有追求。生活的形態不過就是生活的一種狀態,不是,也替不了生活的追求。追求代表了一種標準與情懷,代表了生活在品質上的潛力與方向。青歌賽從流行,民族,美聲三種唱法的表現形式,一覽無餘地詮釋了聲樂在藝術上的永無止境,以及它在時下的最新狀況。

 

很多評委在最後的總結發言中都由衷地讚譽了這屆比賽的獲勝者,稱他們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說他們的精神與毅力,他們的素質與實力都讓評委們感動。更認為這是青歌賽開賽30年以來平均水平最高的一屆。也有的評委從中看到中國聲樂界的未來與希望,認為青歌賽湧現了許多年青有為的人才,將成為中國聲樂隊伍的中堅力量。著名軍旅歌唱家,楊洪基評委說,青歌賽反映了當代最好的聲樂藝術水準,一批青年歌手的出色表現也是一次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寫照。做為一位老音樂人,老歌唱家的楊洪基,他的振奮與歡喜溢於言表。

 

本屆青歌賽的最後三場決賽,每一場都是星光閃耀,精彩至極。對於觀眾來說,這是三次極為寶貴的藝術衝擊與享受。民族組的5位優勝者是清一色的女歌手,她們分別演唱了建國以來幾部經典民族歌劇中女主角的精華唱段,她們優美婉轉的歌喉,精湛專業的技巧,均令觀者恍惚間有時光倒流之感。王喆與與金婷婷,基本上是一個類型的歌手,她們大氣磅礴的歌聲中,更多了一些美聲唱法的風格與味道,聽起來很是激情壯觀,具有非常的藝術表現力,令人印象極為深刻。

 

王清爽則是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民歌風味濃鬱。這個中規中矩的唱法很受評委的肯定,再加上她甜美的音色,清亮的歌喉,穩健的台風,所以最後是她而不是王喆榮獲第一名。說來有點兒為王喆可惜,二王好像都是參加了四次青歌賽,前兩次都是王慶爽的名次好過王喆的,然而終於在上屆,即第14屆上,王喆的成績超過了王慶爽,榮獲了銀獎。但是這一屆王喆未能再上一層樓,還是第二名。不過能夠在青歌賽上連續兩次獲得第二名也是相當不簡單了,大概也隻有王喆有這份殊榮了。

 

對於民族組男歌手沒有能進入五強的全軍覆沒,歌唱家評委蔣大為的分析點出了問題的症結所在。他說:定調是有科學性的,不能隨便就把它高兩度,世界經典名曲中,男中音有男中音的調,男高音有男高音的調,為什麽?因為是有科學性的。男高音定調它選擇的是男高音最優美的音區,我們中國民族的男高音,有些高音,太高的音如High C,我們還沒有解決唱法。現在的變通是,一種用美聲的感覺帶出來,另一種就是用假聲,這個聲音就不對了。男高音,男高音,最珍貴,最好聽,最有價值的就是它的真聲部分。所以中國民族男高音走到這一步,是與對聲音的追求與唱法有一定關係的。

 

與民族組大相徑庭的是,流行組的5位優勝者(包括組合)全部都是男歌手。他們生龍活虎,陽剛俊朗,一個比一個有才華,一個又比一個有深情。比賽沒有懸念,王晰奪冠,周鵬與湯非名列二、三。王晰的聲音獨特,台風隨性,唱起來流暢自然,很有美感,迷倒了不少評委。周鵬的聲音滄桑跌宕,收放有度,富於情感,有相當的感染力與歌星風範。湯非的歌聲沉穩內斂,頗為古樸,並有深度。加上第四名周強,第五名桑布組合,這五位歌手的實力都遠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的歌手之上。他們的精彩演繹為流行唱法提供了最即時的範本。

 

三場決賽,先從民族組看起,接著再看流行組,最後看美聲組,這個過程就像是乘坐在一列旅遊快車上,從民風樸實的鄉村啟程,經過了車水馬龍的城鎮,最後來到了典雅高貴的都市,用視聽見證了聲樂藝術的不同風格與魅力。美聲組五強是四男一女,首輪就是每人一段西洋歌劇的詠歎調,精湛又華彩,張揚又霸氣,生動地再現了“藝術是人人都喜愛,但卻不是人人都能駕馭的一種生活追求”的這樣一個事實。自然,這是一條學無止境之路,五位年輕的歌唱家,雖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他們已經比同齡的同行們出色很多了。青歌賽的舞台在他們激越的演唱聲中,已成為聲樂藝術的殿堂,再過10年,他們的造詣一定十分可觀,那時候就是他們指點歌壇,提攜後進的時候了。屆時青歌賽的地位一定還是眾目所望,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