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智商的結局——塵埃落定話“歌手”
文章來源: 點綴2013-04-13 19:24:46






考驗智商的結局
——塵埃落定話“歌手”

 

《我是歌手》,中國流行歌壇上的一次武林盛會。曆經三個月的鏖戰,終於硝煙散去,塵埃落定。羽泉組合捧得歌王桂冠,但卻被屈辱地加上了“爆冷”一詞作為修飾語。對於奪冠呼聲甚高的林誌炫和楊宗緯,則用“惜敗”來描繪。顯然,這樣的蓋棺定論已經毫不掩飾地將媒體的情感傾向表露無遺。同時也說明了比賽結果與實際景況大有出入的事實。無疑媒體的這種聲音代表了關注這個賽事的相當一些人的觀點,人們在遺憾與無奈麵前,隻能借助“爆冷”與“惜敗”這樣的字眼,來注解這場比賽的結果了。

 

湖南衛視一向有開風氣之先的勇氣與作為,客觀上他們也許不想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專美於國人之前,於是便有了《我是歌手》這樣一個用來一爭高下的武器。由於《我是歌手》的形式先天就沒有《中國好聲音》新穎,所以這個節目在開始之初並沒有引來多少關注,也並不被人看好,而且這個節目最初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弱智與平庸。隻是到了林誌炫加入後,《我是歌手》才有脫胎換骨的兌變,及至彭佳慧的加入,楊宗緯的複出,這個比賽才真正是高潮迭起,懸念不斷。所以,回望《我是歌手》一路走來的曆程,就不難發現其中曾經出現過五次高潮,而每次高潮的出現都是與新人的加入有關,並且都把《我是歌手》推向一個新的熱點與程度,使之成為一檔值得一看的好節目。

 

林誌炫與周曉鷗都是第三輪才加入進來的,林頂替的是剛上來就被淘汰的楊宗緯,周替代了有事請假的齊秦。在這之前的兩輪比賽,黃綺珊是當之無愧的耀眼之星,她唱的《等待》與《離不開你》讓人見證了她對音樂的摯愛與追求,同時也見識了她的唱功與實力。可是隨著林誌炫和周曉鷗的加入,《我是歌手》才被注入該有的活力。林誌炫的一曲《沒有離開過》如颶風光臨,震撼莫名。周曉鷗的歸來,召喚了人們失去的記憶,昔日那些搖滾音樂人的輝煌歲月又栩栩如生了起來。林周的加入,結束了黃綺珊一支獨秀的局麵,也令參賽歌手們有了刺激與激情,一時間《我是歌手》欣欣然,蓬勃興旺不已。

 

比賽進入到第四輪,辛曉琪取代陳明加入比賽。以她的資曆和她的成名作《領悟》,為《我是歌手》帶來了新的活力,掀起了一次可觀的高潮。彭佳慧遲至第五輪才加入到《我是歌手》的行列,頂替尚雯捷留下的位置。這位台灣實力派歌手的到來,又帶來了一股彭氏旋風,她的歌聲很有些惠妮·休斯頓的風采,大氣豪邁,又細膩生動,隻可惜她到來的太晚,否則對《我是歌手》的舞台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複活賽中楊宗緯起死回生,重新站上《我是歌手》之列,他的回歸充滿了喜劇色彩,他也不負眾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掀起了一次楊氏風暴,令歌王的爭奪者頓時多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楊宗緯的卷土重來是《我是歌手》的第四次高潮。最後一次高潮的始作俑者卻不是歌手,隻是一位幫襯嘉賓,但又絕不是音樂圈中的一位專業人士。不過從表麵上看,他掀起的狂瀾改變了比賽的結局,影響了比賽的結果。這位興風作浪者就是影視界當紅小生鄧超。

 

決賽中的幫唱環節,是比賽中的噱頭,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眼球,使節目更好看,效果更輝煌,更有收視率。不知道羽泉組合運氣為什麽這麽好?他們請來了鄧超助唱。在所有幫唱者中唯獨鄧超不是專業音樂人,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就數他最出彩兒,最有星味兒,也最使所幫歌手馬到成功,旗開得勝。鄧超與羽泉組合唱的《奔跑》+《冷酷到底》,載歌載舞,狂浪奔放,唱翻全場。

 

如果沒有其它的因素,奇跡的締造者鄧超絕對是羽泉組合最終問鼎歌王的最大功臣。鄧超的驚豔亮相,令人震驚無語。可以這樣說,如果還有誰不是歌手,而他的歌卻能夠令到歌手們都相形見絀,那麽這個人就是鄧超。網上說鄧超妙殺羽泉,此話不假。他以霸氣與才華告訴人們,歌手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天賦,後天再怎樣努力也是匠與家的區別。

 

縱觀這五次高潮,有四次是《我是歌手》自我提升,這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它保證了比賽的質量與權威;一次是外部力量的奇跡作為,是偶然的。但是偶然改寫了必然,重寫了名次。這對於《我是歌手》的用泵來說應該是一個無法釋懷的遺憾。因為這個遺憾,《我是歌手》就像是一輛離開了場地的賽車,其最終結果並不是它開始時所預期的,更不是它能夠理所當然獲得的。

 

無需贅言,羽泉組合能夠到《我是歌手》來參賽,本身就一定有過人之處,可是他們在每輪每場的比賽成績,卻是起伏不定,很不平穩的。他們的優勢在編排和表演,而不是在唱,做為歌手來說,他們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在《我是歌手中》經常唱得比他們好的就大有人在。他們獲得歌王稱號實在是有些令《我是歌手》的結果因錯陽差,不倫不類。如果說他們的獲獎締造了一種極大的遺憾,那麽遺憾的出現卻不是偶然的,這裏麵有節目組的功勞是不能低估的。

 

《我是歌手》的比賽從第一輪第一場賽後開始,就詳細公布每位歌手的得分成績與所占總得票率的百分比。可是到了半決賽時卻不這樣做了,隻公布一個名次,卻沒有具體得票數與得票率。到了決賽則更退步了,決賽中的兩輪比賽均沒有公布具體得分,隻是從第二輪上場的次序才漸次知道第一輪的成績排名。第二輪結束,決賽也結束了,隻是采用了一個隱晦的方法,公布每兩個歌手之間誰前誰後,最後依次得出總決賽的前兩名(組)選手名字,以及他們的從半決賽到總決賽三場的得分率。

 

為什麽要大費周章地這樣宣布獲勝者?而且又不公布全體參賽者在決賽中的成績?不要說這是節目引進時的就定下的模式,原節目中還沒有複活賽這個插曲,節目組還不是從善如流開創了一個複活賽的先例嗎!可見,隻要是對節目或節目組有利的,承辦方都會去做的。同時,也不要說這是照顧每位歌手的麵子,不原意將他們的最終成績公布於眾,以免令得分低的歌手遭遇尷尬。實際上敢於參加這個比賽的歌手,並不會脆弱到承受不起最終的結果,這樣去揣度,本身也是對這些歌手的羞辱。

 

那麽為什麽不公布呢?答案就應該是公布了對節目組沒有什麽好處。為什麽會沒有好處呢?這裏麵就應該是牽扯到利益集團的得失與謀略了。底牌就在湖南衛視手上,他們不把底牌亮出來,說明他們到底還是不夠愛惜羽毛,為了一己難言之隱,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拒不公布半決賽和決賽中每一個參賽者的實際成績。他們得到了商業上的效益,卻失去了至關重要的公信力。如果再有這樣的節目,還有誰會再看呢!看電視娛樂節目,本身是為了高興,同時也是感受美的魅力與接受相應的熏陶,如果發現這樣的一檔節目把觀眾當作傻瓜來捉弄,誰還會對這樣的節目情有獨鍾呢?誰還會去禮敬這樣節目的製作者呢?最克製的應對之法也是要聞風而去,視而遠之了。

 

有必要提及的是,在決賽中場上有十位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顧問團,他們也為歌手進行了投票,從節目組公布的信息看,這些所謂的專家顧問認為場上的三甲依次是羽泉,彭佳慧,楊宗緯。這裏麵有兩個離奇之點,一個是在第一名上,專家顧問團的看法與500位觀眾評審一模一樣;另一個是第二名上,專家顧問團卻是與500位觀眾評審的投票大相徑庭。後者對把第二名給了林誌炫,而且林與第一名的總得票率隻有百分之三點一九的些微之差。這兩個滿擰的事實不知道有關方麵會給予怎樣的解釋?為什麽在第一名上沒有分歧,而到了第二名就出現如此不同呢?到底是誰更有權威性?是所謂的專家顧問團還是500位觀眾評審?

 

可以想象如果每件事情都能端到桌麵上來,就不會發生這樣十分衝突的兩件怪事了。再進一步想象如果要操縱500位觀眾評審是不會太容易的,但是如果要讓為數有限的專家顧問們言聽計從則是易如反掌了。一個商業味道十足的大型電視娛樂節目,難免在最終結果上不被人為左右,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所以網上有人說能夠把林誌炫排斥在三甲之外的所謂專家顧問是“夠了厚顏無恥的了”。因此,人們有理由記住他們的名字,以免他們的事跡被公眾忽視。

 

當然,也是更有理由這樣推想,對於有心作弊的利益團體來說,有意篡改一個得分比率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這也是從半決賽開始成績就不透明了,而令人無法不會產生聯想的一個主要原因。那麽順理而言,主辦方在決賽中不公布具體成績,而卻把所謂專家顧問對於前三甲的表決高調公布出來,無非是以此為比賽結果提供一個權威依據罷了,說明有關方麵還是有所顧忌的,而且是動了不少腦筋的。可是欲蓋彌彰,馬腳反而露得更大。

 

《我是歌手》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台精彩紛呈的歌唱比賽盛事,也留下了一個非常考驗觀眾智商的結局。但願這個考驗不是被添加在這個品牌節目上的一個詬病。網絡就是放大鏡,在它麵前行走,人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操守都要被它清晰地顯現出來。在這一點上,誰恣意妄為,欲取欲奪,誰就會弄巧成拙,事與願違。並且也會留下記錄,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這個結局所帶來的影響,一定會遠遠地超出它的自身範疇。


《我是歌手》因為有這樣的話題,不僅產生遺憾,也令人痛心與惋惜。而且它的收場方式太不鄭重,也太不敬業了,至少對參賽的每一位歌手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他們是來比賽的,是比賽就要有名次與成績。節目組動用了龐大的資源,最終連一個可以公開宣布的成績都沒有,隻以每位歌手都是大家心中的歌王這樣的說辭就把歌手們給打發了。如果每一位歌手都是歌王,那還要比賽做什麽!那三個月來不是做了無用功了嗎!還真沒有看到有這樣虎頭蛇尾的比賽!在眾目睽睽之下,這樣的良苦用心,令人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