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看電影《我的兄弟姐妹》
文章來源: 點綴2011-12-21 08:48:43
 



每逢佳節倍思親

——看電影《我的兄弟姐妹》

http://www.56.com/u69/v_MzgxNTIyNDc.html

 

 

這是一部2003年拍攝的影片,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的光陰,可是今天再看卻絲毫沒有任何距離感。這部片子以簡單的手法,樸實的感情,講述了一個手足真情的故事。即使沒有特技,沒有音響效果,就是一個捉襟見肘的小成本製作,卻也能令觀眾為之動容,淚流不止。導演自己也說,拍的時候沒想到這部片子會讓人這樣得感動落淚。

 

故事發生在中國東北,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季,一家六口人,在清貧中度日,卻能其樂融融。父親曾經是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因被不公正對待,就連在一個小城鎮的小學裏,當一個臨時性的音樂教師的飯碗都保不住,最終在街頭做苦工,以微薄的收入來支撐全家的日子,妻子還重病纏身。

 

結果還禍不單行,好人不長命。夫妻在深夜去醫院的途中,因漫天飛揚的大雪,遭遇車禍,雙雙失去了生命,扔下了四個無助的孩子在世上。從此這兩男兩女的四個孩子,天各一方,被四個家庭領養,被歲月吞噬,漸漸失去了聯係。

 

二十年後,四個孩子中的老二,當中的大女孩兒齊思甜趁著回國演出的機會,四處尋找失散的哥哥、弟弟和妹妹。影片就在這些個過程中穿插著齊思甜對小時候生活的記憶。通過那些簡潔的鏡頭,觀眾看見了他們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也看見了他們後來所遭受的打擊與困苦。

 

父親的忠厚與才華,母親的賢惠與能幹,哥哥的懂事與承擔,弟弟的稚氣與聰明,妹妹的年幼與任性,思甜的善良與孝順,以及父母去世後他們的艱難人生。這些細節成為影片的重點,在不時的穿插中,令觀眾與片中人物一同走進他們那些雖有歡樂,但最終充滿悲苦的童年。

 

影片中有許多感人的鏡頭,四個孩子在外麵實在流浪不下去的時候,由懂事的哥哥做主,從最小的弟弟妹妹開始,依次把他們送到別人家收養,每一次送別都是一次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到了最後哥哥拉著妹妹跪在院子裏,央求一個認識的人家,把大妹妹思甜收養下來的場麵,更是令人同劇中的兄妹一樣,肝腸寸斷,悲痛之極。

 

自古以來窮人家的孩子都是重情重義,手足情深的。影片裏的四個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彼此間那份血比水濃的深情,令人無法不感動。我看過了影片,寫這個觀後感時,回顧這一段的鏡頭,還是抑製不住淚水的流淌,以至於要中斷幾次才能繼續寫下去。

 

這些都不是編導的刻意渲染,而是劇情,親情到了這個時候的必然表露。早有智者說過,在人生中,最長久的關係不是夫妻,不是父母,不是同學,更不是同事或朋友,而是兄弟姐妹的關係。大多數人生下來就有哥哥或姐姐,即使沒有,沒有多久也會有弟弟或妹妹,所以人的一生中,與弟兄姐妹相處的時間超出一切與其他人相處的時間。

 

父母再好,也隻能陪你半生。夫妻再好,也隻是半生緣。隻有兄弟姐妹是長久的,從先後生下來,到先後離開人世,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因此手足之情又是人生中最真摯、最真實,又是時間最久的感情。這部電影裏表現得就是這樣的一種感情,所以怎能不動人呢!

 

到了後來,大哥齊憶苦與小妹齊妙的相認,兩個人相對而視,那種不敢置信,又喜極而泣,最終嚎啕大哭的情形也就再真實不過了。真實感情的宣泄就是最真誠感人的表演。影片正是準確地抓住了這個關鍵點,所以拍起來生動感人,直接打動人們心中的最柔軟之處。

 

這部影片令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這四個孩子的命運多舛,為他們灑下同情的淚水。同時也會讓觀眾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親情,看到自己與兄弟姐妹間的手足之情。因此有人說如果你是1975年以前出生的,你又有弟兄姐妹,小時候家裏也有過清貧的生活的話,那麽你就不會不被這部電影所感動,不會不流淚了。

 

在那個不正常的歲月,我們中國人實在是太苦了。本來這四個孩子曾經擁有一個祥和的家,有疼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可是他們的爸爸就是因為有某種思想錯誤,就被剝奪了工作的機會,就被淪為階下囚,讓一個幸福的家庭頃刻間風雨飄搖,危在旦夕。

 

如果孩子們的父親有一份可以養家的工作,他們的媽媽也不會重病纏身都不去醫院看病,以至於後來在夜間發作,再去醫院時夫妻倆在路上雙雙遇難,令四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成為孤兒。這是這部片子的深層控訴,是悲劇的根本原因,不能視而不見。 

 

片中父親一角是由中國搖滾音樂之父崔健客串演出的,其實說客串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角色的劇份比母親一角兒還持重。看崔健的演技還不錯,一付老實忠厚的樣子,是一個好父親,好音樂老師的感覺。唯一的欠缺是說話的語速太快了,像是在背課文,與他的沉穩的扮相不相符,不知道導演為什麽認可這樣的演繹? 

 

還有,由於父親是音樂家,平時在家裏又常常與手風琴相伴。二十年後他的大女兒又成為指揮家,但是電影裏卻缺乏足夠的音樂元素來突出這個特點,沒有能表現出劇情在這方麵的優勢。更不要說父親的扮演者本身就是著名音樂人了。沒有使用現成的好條件真是可惜了,也是該片的一個不能忽視的遺憾。 

 

第一主角兒齊思甜是由香港歌星兼影星梁詠琪扮演的,很多人覺得她演得不好,不溫不火的缺少爆發力。在我看,導演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劇中的她本來就是一個東北女孩兒,領養她的又是一家東北人,可是出國二十年回來,怎麽能變成一口濃重,又奶聲奶氣的廣東腔的普通話呢!

 

這是極其不真實的事情,令人相當不可思議。為什麽不能給她一個普通話配音呢?這樣觀眾聽起來就不會有怪怪的感覺了。也不會令劇情有銜接不上的硬傷了。製片人文雋是香港資深電影人,卻能容忍這個不正常的現象存在,真是令人奇怪。

 

有人說片中四個小演員,比四個大演員演得好。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這個原因在劇本身上。四個小演員演得好,是劇本賦予了他們足夠的表演機會,讓他們在關鍵之時有最真實的表演,他們不需要創作,不需要發揮,隻需要照著劇情,如實去演就可以了。

 

長大後四個孩子在劇情上就沒有了可以令人感動的情節了,所以看起來他們的表演就好像很呆板。這不怨演員,是劇本在他們成年部分時的詮釋太單薄,也是因為成年的他們不是劇情的重點。這是影片的一種編排。不過做為一個手足親情劇,主要以回憶童年生活來推進情節,這樣演也足夠了,隻是委屈了那些大牌影星。

 

就像爸爸遭受了不公正對待一樣,影片中的大哥齊憶苦在妹妹回來之後也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這令一個皆大歡喜的大團聚最終留下了一個沉重的遺憾。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這令這部電影產生份量,有了一定的厚重與力度。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也是真實的。本來就不是一件什麽觸犯法律的事情,還要被警察大興問罪之師,沒完沒了的窮追不舍,看了後令人悲哀。一個小時候遭受過那麽多苦難的孩子,長大了還要遭受不白之冤嗎?這個殘酷的現實,令人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觀眾相信齊憶苦是無罪的,他的冤情也必會真相大白。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聖誕、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再看看這樣的一部影片,還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這部片子所表達的一切,代表了人際間最真實的一種感情。正如片中的父親所說: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誰葉不認識誰,但落地以後便融為了一體,結成冰化成水也就永遠分不開了。







                                I Remembe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