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懂愛——再看電影《那一天》(One Day)
文章來源: 點綴2011-12-12 11:31:58


          
                 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德斯特與艾瑪



人到中年才懂愛

——再看電影《那一天》(One Day)

 

 

這不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它沒有電光火石的高科技特效,也不是大成本的製作,更沒有一眾耀眼的影星閃亮雲集,但是它有許多好萊塢獲獎影片所具有的靚麗與深度。因為它截取的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光陰,用來詮釋愛的真實與絢麗。這樣的主題恰恰是今天的人們仍然看重並為之持守的一種道德觀。

 

英國電影《那一天》就是一部這樣的片子。它令人看過之後還要再看。思想了過後還要再思想。議論了之後還要再議論。它貌不驚人,可是演繹的卻都是人們身邊的事情。看裏麵的故事,就像是看人生的現實。看裏麵的人物,就像是看身邊的每一個你我他。看裏麵的情節,也像是看我們周圍一些為人熟知的細節。所以它具有超強的普遍性與針對性。這是它深受歡迎與讚譽的一個主要原因。

 

還是讓我們循著影片的軌跡,來看看在這些精心設計的每一個過程裏,編導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麽?影片一開始,就是校園的一處街道,剛參加完畢業典禮的學子們成群走在路上。雖然夜色已深,但是畢業的喜悅,令他們青春的臉上難掩的興奮之情還是清晰可見,他們熙熙攘攘,在街頭快樂地相擁告別。

 

鏡頭切入到兩男兩女的身上。一對男女在例行的別離擁抱中,似乎假戲真做,難舍難分了。站在一旁的女同學,一個勁兒地在催促那位正在激情接吻的女生,太晚了,該回宿舍了。看來她們是說好了要結伴而回的。

 

此時也有一位男生被晾在一旁。於是這對剩男剩女就勉為其難地禮貌性的聊了幾句,這樣彼此就算說上了話,相互認識了。借著他們的自我介紹,我們也知道了,女生名叫艾瑪,男生則是德斯特。少頃,德斯特靈機一動,主動表示可以把艾瑪送回宿舍。艾瑪一聽,自然是驚訝得喜之不卻了。於是這一對初識的男女生,就像夫妻雙雙把家還似地,快樂地離去了。

 

下一個鏡頭就是來到了艾瑪租住的簡陋公寓,一進入房間,德斯特一句話沒說,上來就迫不及待地擁吻了艾瑪。其狀之饑渴,看似已經欲火中燒,按耐不住了。解下來就看見他急三火四地脫了外套,又脫襯衣,再脫褲子,還有內褲,一下子把自己脫了個一絲不掛,並連忙跳到艾瑪的床上躺下來,等著享受魚水之歡。

 

這一切都是在艾瑪的眼皮底下做出來的。他沒有半點不好意思,雖然他們才剛剛說上話,算作認識了。但還是讓艾瑪驚訝不已,所以她羞澀地告訴德斯特,她要先去刷了牙再回來。他很不滿意她這麽慢慢騰騰,他的潛台詞是還刷什麽牙呢?有必要嗎?他想的是艾瑪應該立即響應,刻不容緩地撲上床來。誰知,艾瑪並沒有那樣得急不可耐。此刻她把自己關在浴室內,不是刷牙,而是要定定神,讓自己鎮靜下來。

 

原來,在學校裏她早就對德斯特情有獨鍾,無奈德斯特身邊不乏仰慕與追求者,他根本就沒有看過艾瑪一眼。現在則像做夢一樣,一直為之喜歡的夢中情人此刻就在自己的床上,如此這般的突如其來,怎能不讓艾瑪措手不及呢!她接連做了幾個深呼吸,好容易鎮定下來。

 

為了消除緊張與尷尬,她用了個小幽默來緩解,她從浴室的門縫處先是將自己的一件睡裙先伸了出來,招展了幾下,之後身披畢業禮服走出浴室。可是沒想到的是,德斯特可不是個可以任意怠慢的主,此時他已經穿上褲子要走人了。

 

這一幕是艾瑪完全沒有想到的。對此德斯特給出的理由竟是太晚了,宿舍要關門了,他得趕緊回去。耳聞目睹此情此景,艾瑪有被嚴重戲弄與嘲笑之感,可是她還是麵露笑容,若無其事地放他回去。在這種情況下,德斯特反而倒不好意思了。連忙又把長褲脫下來,躺到床上了(注意這次沒有脫內褲,也不在乎宿舍官不關門了)。可憐巴巴的艾瑪總算挽回點麵子,也躺到了床上。

 

為了緩和氣氛,也像是賠禮道歉,在床上德斯特主動告訴艾瑪,他不不在乎是否能做愛,做朋友就很好。並告訴艾瑪今天是715日,是聖斯威遜日。並即興為艾瑪念了一首短詩,並強調說,如果這一天下雨,今天做什麽好事的話,就會保留很久。艾瑪聽後由衷地說,這多美呀!不過,今天不下雨,在你我之間,你是不是還要做點兒什麽事呢!沒有聽到德斯特有回應,鏡頭就淡出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們果然成為了朋友,或者準確地說開始了像好朋友一般的相處。德斯特既忙碌於電視台的主持人事業,也在不斷變換的女友中像小蜜蜂一樣地飛來飛去忙個不停。艾瑪則默默地守候在自己的天地裏。她先是在餐館裏做招待,後又去讀了師範,畢業後當了老師。兩個人都在各自的軌道盡力前行,為能夠在社會上的安身立命拚搏著。

 

漸漸地看出了不同。艾瑪不慕虛名,紮紮實實地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了生存能力後,便開始了自己熱愛的文學創作,先是出了詩集,後來又寫了小說。幾年下來,除了感情上的落寞,其它都很好。

 

然而德斯特卻沒有那麽幸運,年過三十的他,已經不適合他所主持的那檔節目了,他被淘汰出局。原先在他誌得意滿之時,他是看不起艾瑪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的。結果證明是他太不切實際、好高騖遠了。因此,一踏入社會,他的人生之路就沒有走好。最後,失去了事業,感情之路也以失敗而告終。

 

當他終於發現自己是愛著艾瑪的時候,他已經至少是35歲了(就算他畢業時是20歲吧)。這時的艾瑪正與第二個男友在法國居住。幸運的是,艾瑪以為她能忘了德斯特,結果再看見他時,她才知道她並沒有忘記他,還是那麽愛著他。這樣,經過了長達15年的迂回曲折,這對男女才走到了一起。

 

不過,要是準確一些地說,不是走到一起,是德斯特回歸到艾瑪的身邊。用了這麽久的時間,德斯特才把自己的心歸向了曾經甚有好感的艾瑪,足見這個德斯特是多麽得貪玩,多麽得孩子氣,也是多麽得浪費時光,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也不懂得什麽是愛?不過,還算他有福氣,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畢竟是回到了正確軌道上來了,而且艾瑪還願意接受他。

 

有人說艾瑪在得到德斯特的愛之後隻活了三年,所以令這個愛情的結局還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因為人們有理由為德斯特擔心,認為他不靠譜,會辜負艾瑪的感情,最終又別有所愛。這樣的顧慮與推測不是沒有道理的。我最初對德斯特也有這樣的懷疑與不信任。可是,仔細思考過後,發現自己還是多慮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再不成熟的人,隨著閱曆的增加,人生曆練的增多,人到中年之後還是能夠變得老成持重一些,而且經過充分的對比與比較之後,也能夠開始知道愛,懂得愛了。

 

德斯特盡管風流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到頭來還是在自己的妻子麵前折戟沉沙。妻子對他的背叛又是那樣得生動與慘不忍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對他的一種懲罰與報應。而人一旦經曆了滄桑,想讓他不成熟都難。

 

所以,事實上與艾瑪重拾舊情(姑且就用“舊情”一詞吧)的德斯特已經不是原先的那個得斯特了。歲月的磨礪,已經讓他脫胎換骨成了一個新的德斯特。這個新人,依然不高尚,但是他知道了尊重,知道了珍惜,懂得了珍惜的意義與重要。他知道了愛,懂得了愛不是沒完沒了的做愛,而是要憐香惜玉、用全身心去關懷與珍愛一個人。

 

所以在這種兌變下,誰還會去懷疑這樣一個人,還會對他不放心,還會擔心他會欺負與欺騙艾瑪呢?完全不會,完全不必擔心與懷疑。艾瑪就是活到九十歲,相信他也不會背叛她。失而複得的愛更是寶貴的,對此人們對德斯特是有信心的,要不世界上也就沒有可羨慕、可禮讚的真實愛情了。

 

誠然,不是說他與艾瑪生活在一起就會一點兒摩擦也沒有。實際上,就在艾瑪離開的那天的那個早上,艾瑪還是跟德斯特有過不愉快,雖然不大,但艾瑪是生著氣去上班的,所以在下班時,艾瑪首先給了德斯特一個電話留言,就是為他早上的發脾氣而道歉。這個事例也說明,兩個朝夕生活在一起的人,其關係難免會因為一個人的心情突然間的莫名其妙而受到影響。  

 

因此可以想見,在他們以後的日子裏,這樣的事情一定會有,也許還會不少。可是這都無關痛癢,沒有大礙,而且就像那天早上一樣,每次都一定會是德斯特讓著艾瑪。可見,心情時而不悅,生點兒小氣很正常。但背叛是不會有的。這是底線,是原則。此刻的德斯特已經年近或年過四十了,他那段放浪形骸的人生已經成為過去,再叫他像二十幾歲那樣隻知道玩樂,沒有責任感,已經不可能了。

 

寫到這裏,我們也就明白了,編導早早地讓艾瑪離開,不是怕她與德斯特的日子會有反複,而是覺得要是拍到他們攜手到老的那個時刻,是不是就太落入俗套了?所以,編導們寧願忍痛割愛,舍棄艾瑪。

 

這樣做是為了讓人們看到愛的偉大、真實與寶貴。即使在沒有艾瑪的日子裏,德斯特還是活在艾瑪的愛的裏麵。他沒有崩潰,因為力量源自愛的支撐、能力與神奇。所以這個結尾很有內容,在微微的苦澀中展現了巨大的藝術張力。

 

片中有一處橋段非常有戲,又有意義。在艾瑪離去後,編導讓艾瑪的第一個男友與德斯特相見。其間都是德斯特在聽,那個男友在講。他說的是,他對德斯特沒有好感,看不起他,可是看到艾瑪跟德斯特在一起時就榮光煥發,所以他又很感謝德斯特。但是他把功勞歸在艾瑪的身上,說艾瑪使德斯特成為了一個正派的人。

 

這個安排令這部電影的深度大增,它不僅說明了艾瑪還活在愛她的人心裏,也說明了德斯特沒有辜負艾瑪的真情,她已經走了五年了,可是德斯特還能贏得他曾經的情敵的原諒與尊重,這是多麽高的獎賞!在天上的艾瑪一定會為此欣慰不已,她沒有愛錯德斯特。 

 

寫到這裏就應該為這篇文字的標題正名了。與其說“人”到中年才懂愛,不如說,“男”到中年才懂愛。而這個“男”,不是別人,就是德斯特。所以現在什麽人都不會有異議了,更不會有人提出抗議了。

 

就像天下的女人都是好女人一樣,天下的男人也都是好男人。德斯特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懂事比較晚,但他還是懂了,雖然已經人到中年,年屆四十,可是這絲毫不影響艾瑪對他的愛,艾瑪也確實沒有白愛他。





 
                                  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