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見聞:深圳印象(四)
文章來源: 點綴2011-08-08 17:28:10


深圳街景:梅林的住宅樓


音樂:迷惑薩克斯

                               
回國見聞:深圳印象(四)

由於交通運輸的快速便捷,如今深圳的白領傾向於居住在原來的關外。當初深圳是完全封閉的,國內各地人到深圳來,都要事先在當地派出所辦理特區通行證,方可進入深圳。所謂關外,就是指當時深圳與內地隔絕的二線邊檢海關。現在這個二線關已經撤除了,人們可以自由進入深圳市區。

這也是因為市區的房價太高,一套住宅的租金少則三千,多則上萬,七八千是很普遍的。而關外的房子由於曆史的原因,還一時處於一個相對很低的水平上。一套房子頂多 1600 元,如果是個單間,則更便宜,幾百元就可租下。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單身白領到原來的二線關一帶居住。由於地鐵的貫通,他們到市區中心上班,不僅沒受影響,反而更方便省時了。

在深圳常常可以看到房地產宣傳廣告上有這樣的字樣:深惠一體,一小時經濟圈;汕頭、潮州、深圳一體,三小時經濟圈等。十分誘人,也相當振奮人心。要知道這在以前,可是要走上幾個小時,以至一整天的路程才可以到達的地方。可是在高鐵快速發展,高速公路迅速延伸,地鐵也亦步亦趨,神奇出現的今天,這些遠方的地域與城市,都成了觸手可及的市郊與近距離的城市。這令都市圈迅速成型,使經濟互補,貨物往來,人員交流,商機共享等,成為可信的事實。

經濟發展了,世界就縮小了。噴氣式大型民航客機縮短了各大洲之間的距離,這是美國人的功勞。到了 21 世紀,中國以高鐵拉進了地域間的距離,把空間在時間裏又縮小了不少。在這一點上,深圳又沒有落後,緊緊地跟上了發展的節拍,再一次占得先機。現在以深圳為軸心,南到香港,北到廣州,西到珠海、中山,東到惠州、潮州、汕頭都在 30 分鍾到三個小時之內就可到達。大大提高了效率,使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體現得更為具體真實。

現在的深圳,已經完全立體化了。看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住宅樓,不能不感歎萬千! 1000 多萬深圳人就這樣被裝在,這些動輒三十幾層高的鋼鐵與水泥格子間裏,以藍天為伴,與白雲為鄰,遠離地麵,在半空中飲食起居、坐看風雲變換。

朋友 Z 住在一幢高樓的 23 層,一天飯後, Z 夫婦邀請我去他們家裏坐坐,汽車離開酒樓,沿著北環大道直奔他們的高層住宅而去,下了快車道,稍轉一個彎兒,就來到一處高樓群,這是近年來興建的,款式結構造型都比早幾年的高層建築更好更美觀也更實用。深色的牆體,略呈鐵灰色,配上深色的大型玻璃窗戶,顯得這些建築更壯實,更穩固,也更現代。

汽車來到他們居住的一幢高樓的地下車庫,停好車,乘電梯來到 23 層。出了電梯就是 23 層走廊的巨大窗戶,具體的說,這個窗戶是開放的,完全沒有玻璃,好處是視野清晰,一點兒沒有阻攔。壞處是地麵的的噪音撲麵而來,直入耳底。我問:為什麽不裝玻璃?回答是:裝了玻璃容積率就高了,那樣這個走廊就要算很多麵積,房價就高上去了。

哦,我恍然大悟。發展商為了競爭也是動了很多腦筋,為了降低成本,鑽了政策的空子,真是你有政策我有對策啊!在地處南國的深圳,冬天本來也不冷,走廊的窗戶上不裝玻璃,也不會影響到什麽。可是發展商的智慧卻為業主省了不少銀子,也提高了房價的競爭力。

這幢大樓一共 30 幾層,每層三戶人家。朋友的門獨立在一側,另外兩家在另一側。走廊寬而長呈向外拱形,電梯在中間,所以朋友的一側就等於是獨門獨戶,非常隱蔽清爽。打開寬大的鐵門,之後就是厚重的類似紅木一樣的木門,兩道門都比一般意義上的住宅的門要寬大很多,所以都顯得非常富貴大氣,甚至還有點兒莊嚴。

進去之後,就是一個過廳,也就是常說的玄關。右側擺放鞋櫃,鞋櫃前麵還有足夠寬敞的地方,供拖鞋換拖鞋。左側就是一個休習的地方,有一個不小的窗戶,擺著一個方桌,桌上是一套茶具,幾個人可以在這裏喝茶聊天,而且一定會很愜意。

過了玄關就是客廳和餐廳,連在一起,至少有 60 平米大。其中一大半是客廳。棕色的牛皮沙發,一長兩短,寬大厚實,與碩大的客廳非常吻合。沙發前是個長方形茶幾,寬大厚實。再前麵牆邊就是一排長長的矮櫃,一個 60 幾寸的數碼電視機坐落在上麵。電視機後麵的牆壁是仿古圖案的瓷磚貼麵,深紅色的格子木框,裝飾在這段牆壁的兩側,凸現出相當的格調與高雅。

客廳的右側是一個寬寬的落地窗,走出去是一個鋪著白色瓷磚的寬敞的巨大陽台。站在連接到客廳的這一側一看,我大吃一驚,這個陽台是我看到過最長的陽台。這套 153 米的房子有多長,它就有多長,而且足夠寬。我說這個陽台太寬敞了,擺下十張床,供十個人睡覺一點兒都沒有問題。朋友笑了,他說:我當初來看房子,就是因為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陽台,所以就買了這套房子。

這麽高的樓層,居高臨下地望去,地麵上的一切,包括道路,橋梁,街道,綠樹,山丘,花園,以及道路上行駛的車輛,霎時間都在你的腳下,就像是在俯瞰一個巨大的立體圖像,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的視覺感觀,所以有一種非常驚悚震撼的之感。

同時,這又與你在高層酒店、寫字樓裏向下望的感覺又不一樣。那時,你就是個過客,不會想太多。此時就不一樣,這是在一處民居裏,就像是來到你自己的家,朝夕要生活在這裏,平日裏的景物,全都被濃縮在你的腳下,看了之後,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好像就生活在直升飛機裏,被懸掛在半空之中。

可是在朋友家裏由巨大的陽台在將近百米的高度往下看,一點兒都不令人有懼怕感,原因就是陽台上加裝了鋼絲線作為護欄,這樣既安全,又令人不至於產生恐高症。這種鋼絲線就像吉他弦那麽粗,是深色的,摸上去有如麻線般的感覺,卻是很有韌性,很堅固,由上至下地排列著,每根線的間隔不超過十公分,由於夠細,在美觀程度上比一般的生鐵或不鏽鋼欄杆要好得很多。深圳的高層住宅使用的都是這種安全裝置。

朋友說買這套房子是趕上了一個末班車,買了後,房價就由 1 萬長至 3 萬人民幣每平米。當時用了 160 幾萬,現在的市場價是 450 萬。這套房子的管理費是每個月每平米 3 元,一年是 5500 多元,兩部車的停車費一年是 6000 元,還有水電煤氣,有線電視,上網費用等開支,一年大約要 5000 元,除了平時的吃喝費用,這套房子一年的開銷是 16000 多元。

可是不需要替他們擔心,他們還有一套原先的住宅,每月收租 2500 元,一年就是 3 萬元。用這筆收入扣除這套高層住宅所需的費用,每年還有近 14000 元的盈餘,這還沒有算上他們夫婦在生意上的正常收入。

這對夫妻可不是達官顯貴,他們隻是普通的深圳居民,是當地人,不過他們的父母卻不是農民,所以就沒當上地主,當然也沒給他們留下什麽產業。他們買房子一次性就付了全款,這些錢都是他們通過辛勤勞動,自己掙來的。

當我離開這幢高樓,腳踏在堅實的地麵上時,我突然有了一個這樣的念頭,這個房子是好,可是有點兒像旅館的感覺,那麽高,住幾天可以,會感到一切都是那麽新鮮刺激,可是住久了會不會不習慣,或是感到不方便?天天吊在那麽高的空中,吃飯睡覺看電視上網,久而久之,會不會產生不安全感?我甚至認定,時間長了一定會覺得不牢靠,不踏實,還是住在傳統的居民樓裏安全。想到這裏,我不由得笑了,我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吧?

說到傳統的居民樓,就是那種通常最高不過八層,沒有電梯的住宅樓。現在這樣的樓幾經不再建了,已有的也越來越多的被夷為平地改建高層住宅樓了。朋友 Y 原先就居住在那些傳統的居民樓裏,有 150 幾平米,南北通透,非常寬敞舒適。這次聽說她又買了高層房子。

我很不解,“不是說你本來的房子很好嗎?為什麽不要了呢?”我問。沒想到她的回答更讓我想都沒有想到,“那種房子現在誰還住?連個電梯都沒有!”正在我吃驚之時,她又說,“現在多好啊,一按電梯就到家了,不用走路,多方便!”

可是,我聽說她每天下班還要去鍛煉,直到汗流浹背才回家。看來,人們選擇居住的方式,不僅僅是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上去了,而是還有一種對現代生活由衷向往的精神與情懷。人還是同樣的人,可是通常所說的小資情結現在卻是看得見摸得著,並且有款有型地膨脹起來了。這就是高層住宅在深圳大行其道的深層原因吧。很可能,今天誰不住在高層裏誰就會感到臉上無光呢!

平心而論,限於建築成本,目前深圳高層住宅的麵積都不大,每個房間都很小,如果客廳超大,那麽睡房就一定特小,反正就是那麽大的麵積,這個房間大了,另一個房間肯定就會小了。所以在寬敞與方便的程度上,還是與傳統的多層住宅樓宇沒法相提並論。

另外高層住宅的管理費用昂貴,所謂的管理費都是以每平米每月 3 元以上來計算,聽說現在已經有 6 元的了,這個費用並不包括水電煤氣,就是單純的所謂管理費,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去正常的電梯保養,環境清理,需要一定的費用,剩下的錢就是供養了一個龐大的物業管理公司。也就是說屋主在高層住宅置業的同時,就開始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會,這可是意想不到的責任與貢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