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見聞:深圳印象(一)
文章來源: 點綴2011-08-05 14:07:28
 
深圳街景:站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台階上向深南東路方向拍攝       


                               

小提琴曲:漫漫長夜 演奏 陳美   
                                         
                                   

回國見聞:深圳印象(一) 

                                                            

大陸航空公司CO0099航班終於離開了紐瓦克機場,衝向了陰霾密布的天空向著香港飛去。這是2011427日下午。飛行16個小時後,轉過天428日夜晚,該航班降落在香港大嶼山國際機場。在飛機上睡了幾覺,腦子還沒有調整過來,就看見了寬敞的香港機場的入境大廳。從下飛機,入境、提取行李,到走出機場,坐到來接機的汽車上,前後就半個小時。可謂效率奇高。令人感受到香港人的競爭能力是何等得卓越超凡。 

                                              

從機場出來,高速路直通深圳皇崗口岸,看到車窗外寬闊的道路,疾馳的車輛,以及遠處的山脈與橋梁,心裏已經來不及多想,汽車就把香港甩在了後麵,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了位於深圳皇崗的香港和深圳兩地的邊檢站以及海關關口。人不需下車,就像在高速路的繳費處,隻要探個頭讓裏麵的邊檢官員核對一下證件與當事人即可。幾分鍾就過了香港一側的邊檢。之後就是中國一側的邊檢與海關,也是很快。全然沒有檢查行李難堪與勞頓。 

                                                                

記得上次我路過深圳海關,海關的關員硬是翻查我的書包,將裏麵的一本大部頭較為敏感的人物傳記沒收充公。有了這樣的經驗,這次當然我就什麽也不帶了,省得為那些海關人員做貢獻。我相信那本書一定是那個人自己留下看了,不會交上去的。遺憾的是這次沒有檢查,早知道如此,不是可以多帶幾本嘛。 

                                           

深圳已經是有了國際大都市的模樣,夜色下一座座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道路寬闊,車流不息。明亮的路燈,佇立夜空,眩目迷人。各色霓虹燈,流光溢彩,斑斕豔麗。朋友在一個度假村的豪華餐廳訂了座位為我接風。雖說已經快十點了,可是主客都沒有倦意,大家都沉浸在愉快與興奮之中。說著別後的經曆,在酒精與佳肴中盡享友誼與人情的溫馨。 

                                      

當夜下榻在位於深圳市中心的一間豪華酒店。我利用房間的網線,將帶來的i-talk-bb的小盒子連接起來,很快與美國的親朋聯係上了,我給他們打電話就像是我在美國家裏給他們撥電話一樣,他們也能順手就像打美加電話一樣給我打回來。一陣驚歎與欣喜,哪裏還有睡意!索性在網上翻牆進城上山。 

                                           

離開北美大陸後,在遠處再看到昨天還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們在網上高興地玩著,真是很激動。可惜的是跟不了貼,隻能看,聽,不能寫、不能反饋。即便如此,在以後的日子也變成了奢望,不知為什麽以後再翻牆卻行不通了,所有那些可以幫助我翻牆的鏈接轉眼間都沒有了。既進不了城,也上不了山了。還好,海內外知音一枝獨秀,不受限製,可以來去自由,暢通無阻。 

                                                    

深圳氣候悶熱,剛到的那幾天,雨水很多。不過它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通常都是陣雨。雨後還是難得見到陽光,卻依舊是高溫,濕熱。由於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要在這裏舉行(今年8月份),所以臨街的房屋外觀都在被整修粉刷。因此,腳手架在沿街的人行道上橫七豎八,密密麻麻。同時,街上也到處可見到“搞好市政,迎接大運會”的標語。據說政府機構,服務行業都在開展迎大運,禮貌微笑訓練,公安機關更是加大力度,全力保證大運會期間的社會穩定、平安無事。 

                                              

乍到深圳,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到處都是身穿製服的保安員。重要的路口,公共汽車站,居民小區,都有他們的存在。我打聽了一下,據說是跟大運會有關。令人想像不到的是,所有的保安都不是本地人。站在路邊或是公共汽車站上執勤的保安,如果你問他路,他卻什麽都不知道,根本不能對問路人提供任何幫助。這也算是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特色了。 

                                                 

恰好那幾天當地報紙有報道說,深圳現有常住人口1300萬,加上流動人口,深圳的總人口常年在17001800萬之間。這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口。所以,在深圳街頭已經很難聽到廣東話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話。出租車司機,公交車司機和乘務員都是外地人,他們操著南腔北調的普通話,帶著你周遊深圳。 

                                           

深圳的出租車滿街都是,去同樣的地方,時間沒有省多少,可是費用卻是公共汽車票的1525倍。在早上和傍晚上下班時間,道路被各種車輛塞滿。半個小時的路程,沒有一到兩個小時開不到。主要問題是車太多,交叉路口的道路立體化不夠,很多重要十字路口都是平麵的,四麵八方的車輛匯流至此,隻能依次輪流行駛,所以,一個信號燈長達三分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路口都有電子計時顯示器,所以,看著那長達一二百秒的倒計時,真有一種既滑稽,又不思議的感覺。不過,盡管紅燈時間出奇得長,可是大家都很有耐心,也很遵守秩序。當地的交警部門也是後法製人,有違章者,都有錄像存證,罰單隨後寄到。所以開車的人不敢亂來。至於在路上搶道行駛倒是很普遍,沒有點兒膽量人,還是不能在這裏開車的。 

                                               

深圳的物價本來就很高,高於全國其他地區。 可是高於美國就令人吃驚了。不過在餐廳吃飯還是要比美國便宜,在這裏的美國連鎖的快餐店的飲食價格相比北美也不算貴。(麥當勞什麽時候都是座無虛席,成為白領男女和中小學生的所愛)。可是深圳的水果卻是貴得驚人。尤其是葡萄好像比美國都貴,後來才知道賣的是美國進口的水果,葡萄就是加州的。所以,不貴才怪呢。 

                                           

人民幣的票麵額與美元基本是一樣的,主要是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美元沒有五元),含金量好像比美元多一些。也就是說比美元耐用。同樣是一百元,好象人民幣能辦到的事情比美元多不少。而且100元麵額的人民幣是粉色的,拿在手上很喜慶,花起來自然就很開心了。因此,如果在北美掙錢,在深圳花的話,還是會很有購買力的。 

                                     

比如在深圳民用電是每度0.68元人民幣。水費是每噸2.30元人民幣,如果超過兩噸,另有13元人民幣的固定費用,名為排汙費(即環保費)。管道煤氣費是每立方3.50元人民幣。所以一個月下來,一個正常的三口或是五口之家的水電煤氣的開銷,遠遠低於北美的平均水平。雖然大部分人的收入遠遠低於北美的平均工資,可是生活的快樂程度卻遠遠高於居住在北美的同類人,壓力更是小得很多。 

                                      

如果你有幸不是剛剛才移民到深圳的人,那麽就更是可以過著優哉優哉的日子了。深圳的本地人都是城市飛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他們的土地因為被政府或者開發商所征用,所以一夜之間便擁有了巨大財富。他們有了錢,再通過錢生錢,所以越發得富裕滋潤。現在,據說當地人中,有個幾千萬人民幣財產的人並不算有錢。有幾個億的才算是可以稱為有一點兒錢。他們是高地價、高房價的真正受惠者。 

                                    

還有那些雖然不是本地人,但是來深圳早的,他們也是最近幾年經濟高速起飛的受益者。在改革的浪潮中,大批國有企業被私有化,這些人或者得到巨額補償,或者跟本上就是既得利益者。這些人手中握有現金,反過來又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更加火爆。令深圳房產價格不斷升溫,不停頓地升值。 

                                    

還有一些人能夠迅速致富,不是靠工業或貿易,也不是靠房地產,而是靠資本運作、資本經營。如今從事資金運籌,公司兼並以及策劃企業上市的人大有人在,應運而生的這樣的投資顧問公司,便成為今天的最時髦、最走紅的牟利機構。 

                             

本來,這個世界因為有太多的投資銀行而已經危機四伏,又因為有這些投資顧問公司就更加欲罷不能。看看今日的深圳,就可以知道什麽叫經濟過熱,就可以明白無論怎樣調控,樓價還會高企不下,繼續飛漲。 高速發展的經濟,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如今,深圳這個新興的資本主義重鎮,它的精英們正在這條道路上花樣百出、登峰造極。

                                  

所以,在深圳,有錢的人更有錢。他們把握市場,製造繁榮,斂財有方。可是,同樣是這些人,在十五、二十年之前,他們也是兩手空空,家徒四壁。時勢造英雄,是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的富人,深圳大批富豪的發家史,就更有其時代性與典型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