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一下:清華及中國高等教育向何處去?
文章來源: 藍山煙霞2011-07-18 12:08:15

評論一下:清華及中國高等教育向何處去?

藍山煙霞

中國的“高考有點類似於古代的“科舉”,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為數不多的‘基本上公平’的社會競爭機製”之一。無數沒有家庭背景,沒有官方人脈,包括大量“農村戶口”的青年人將之看成“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人生的唯一途徑”!

在目前及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找不出比“高考更好,更公平的從高中畢業生中選擇優秀人才的方法或途徑。因此,盡管“高考製度存在許多問題,但隻能在實踐中完善而不可能廢除。中國高等教育係統及其問題也是如此。

文革前中國的高等教育係統基本上是“照搬蘇聯”。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後,西風東漸,又一窩地“照搬歐美”。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潮流中,中國高校掀起了合並風和改名風,幾個大學合並成一個超大型大學,所有“學院”都改名為“大學”。似乎很多人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就意味著“擁有數萬學生研究生,綜合性,超大規模”,這種看表象不看實質的做法真的有點可笑!

在這股“合並潮流中”清華也未能“免俗”。於1999年將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又於2006年將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掛在清華名下。此外還增設了一係列人文類的學院。清華一個年級本科生的數量也由文革1350人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3350人左右。

目前清華以及中國的高等教育係統問題多多,廣受詬病。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就是“清華及中國的高等教育向何處去?”的問題。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培養什麽人”的問題

有一些旅居“西方發達國家”的華人學者以“專家”或“行家”自居,向中國政府建言,認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培養“通才”而不是“專才”。本人理解,所謂“通才”說穿了就是“什麽都懂,什麽都不精”;而“專才”則是指“在某一領域有極深的造詣,而在其他領域所知不多”。

本人認為,這些華人學者鼓吹的“通才”論是錯誤的,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這些華人學者“崇洋”思想嚴重,將“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切奉為圭臬,隻會生吞活剝,全然不懂具體分析。他們竟然看不出,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包括美國的大學,很多時候培養“通才”,不是因為“通才”比“專才”更好,而是因為他們這些國家人口相對較少,工業規模小而且門類不全,如果培養“專才”,很可能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本人認為,中國需要的是“專才”而不是“通才”。本人還認為:中國高校追求辦成哈佛,牛津那樣“規模超大,文理並重”,根本是錯誤的!中國高校應該堅持發揚自己的長處,走最適合自己特長而又最符合國家需要的辦學道路!

我認為這樣做最符合中國國情!

什麽是中國國情?一. 擁有世界第一多的人口;二. 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係;三. 工業體係普遍設備和技術水平不高,未能創造出自己的世界品牌。

中國的國情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沒有第二個國家具有中國這些特點。因此,中國高等教育應走的路也應該是特殊的甚至是“唯一的”!

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中國需要數量巨大的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還需要一大批各個科學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這些學術帶頭人應該具有國際視野,並始終使自己的項目研究水平保持在世界前沿!這些人隻要在某個領域達到“高,精,尖”就足夠了!在中國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世界上任何別的國家包括美國,都不可能為如此眾多的“專門家”提供位置,所以他們也不需要這麽多的“專門家”。

再回到清華的議題上來,清華建校百年來,已為國家培養出10多萬高水平的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在包括“兩彈一星”這樣的戰略項目在內的經濟,科技,國防等各條戰線上為國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截至2001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0%為清華大學校友。

所以,本人認為清華完全沒有必要向哈佛,牛津看齊,但可以參照麻省理工的模式,適當設置一些企業管理,社會科學甚至人文藝術的專業。而最重要的,是應該發揚光大數十年來創辦高水平工科大學的成功經驗,始終以工科為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成一所“中國的麻省理工”,甚至比麻省理工更高,更成功!

中國呼喚“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大學”,而且,本人認為隻需要在某一個領域真正屬於“高端”和“高水平”就足夠了!

據說,目前清華仍然是中國唯一能夠製備“納米碳管”的大學。納米管的比重是鋼的六分之一,而抗拉強度卻是鋼的10倍以上,是高強度複合材料中的“加強筋”,在航空航天等項目,尤其是軍事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

朋友,如果你是清華校長,當你必須用你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如此龐大的學校時,你會首先關注“納米碳管”的研製進展,還是美術學院的油畫教學呢?

本人認為,清華應該有效配置相關院係專業的力量,並從財政,設備,科研成果產品化,與國際前沿同行交流等各個方麵統籌規劃,將例如“納米材料”這樣攸關國家戰略力量的科研項目提高並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適當兼顧金融管理人文藝術等院係事務。

那些文理科綜合型大學,應該確立一些曆史悠久,水平突出,並在國內同業中具有領先優勢的院係專業,集中力量把它們搞上去,並使之對國家發展做出真正的貢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