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白宮組織看電影
文章來源: 股聾2018-04-11 13:34:12

獨立調察官穆勒一路窮追著闖總,按一個老電影的情節,如法炮製,“你通鵝沒?”“你偷睡沒?”反來複去的問,動靜越弄越大。周圍人怕闖總受激將法 中了套路,於是周末白宮組織看電影 

《幾個“好”人》

6 seconds short version below

4 minute version

(setting 中可選中英文字幕)

看完闖總說, “我明白!要是我來演的話可不知比 傑克 尼可森要強多少!”

原話是:

“I get it, I get it! I totally get it!”

"If I were playing, I would get so much better rating than Jack Nicholson!"

“Believe me - it would be so easy!”

(純屬虛構 敬請對號)

以上是故事,打個比方,實質問題八九不離十。有幾個評點:

1. 歐美法製社會對法律比我們人治的社會來的看得嚴肅,很多人觀念上是不管是啥,違法一坐實,整個人都壞透了,性質全都變了。在很多普通民眾眼裏,就是非黑即白, 不合法就完蛋。這點在人治的社會 華人中的看法就會很不同,合理就合法。雖然在律師精英的圈裏,大都理解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所以老闖再藝高人膽大也大意不得,目前看還肯聽人勸,還能吃飽飯。

2. 穆勒調查一些遊戲規則沒有事先講好:比如調查時間多久還是無限期,查找的問題時效 : 總統前?大選前?經商中?還是大學 中學 小學 學齡前? 範圍多廣 - 現在看從“通娥”查到 比爾的拉鏈上去了。本來應是秘密調查,不影響現任執政,現在觀察者影響到被觀察者本身- 變成物理上的測不準原理了。甚至有“釣魚執法 - 引誘對方上鉤”從而作出 “阻礙司法”的嫌疑,有了人工製造違法證據 從無到有的悖論。這種互動式的調查,可能會直接影響曆史進程,影響決策人物的判斷,後果難以估量。也難怪經常有大人物 政治集團以發動戰爭來 “人為製造恐怖”“以恐反恐”來合法轉移公眾注意力的 “紙牌屋”招數了。比如當年比爾就在露溫司機調查當中下令用導彈襲擊“恐怖”分子營地。這些都是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對突發情況不成熟的應對,是要交的新曆史敎訓的新學費。以多方利益博奕,主流媒體取向,兩黨政治的當下,目前製訂這個規則沒有可能,調查變成了“博弈”的一部分。穆勒調查難保公正,未來徒增變數, 與民與國乃至於全世界,都禍福難料。西方的某種職業“敬業”精神,也會陷入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的冏境。這是個如何掌握“度”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