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冷明
文章來源: 黎京2023-05-10 13:48:36

選擇

冷明

各地電視台推出的婚戀節目,帥哥紮堆美女如雲,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的《選擇》秉承為中老年人服務的宗旨,征婚的大多是些中老年人,他們沒有搖曳多姿的身段,沒有斑斕多彩的傳奇人生,滿臉寫著滄桑,雖然不如美女帥哥養眼,看嘉賓們窘態百出,才藝流露,看王導拿自己開涮搞笑,看主持人妙語連珠,愛了恨了,結了離了,生了死了,人生百態,世態炎涼,猜猜哪兩位最終牽手,也是不錯的選擇。

4月18日,一位其貌不揚,沒文化,樸實憨厚的老先生緊張的拉住女主持人的手不知道鬆開,雖然他有北京戶口,自稱是總務處的,卻得不到女嘉賓們的青睞。女兒短短數語,不經意間說出的父母情史,透露的卻是許多女知青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北京有這樣一個群體,女知青在下鄉插隊的地方,嫁給了當地的老農,生兒育女,不離不棄,甘願清貧,寂寞,固守著沒有愛情的日子,一次次放棄回城的機會,與孩子、丈夫同甘共苦,直至1990年代有了全家回城的政策。她們中間有落魄的幹部子女,父母在一個個運動中沉浮,一會兒是彭德懷的反黨集團,一會兒是劉鄧路線的走資派,一會兒是文革的弄潮兒,一會兒又成了林彪四人幫的走狗,在毛澤東翻雲覆雨,黨內爾虞我詐之下,成者王侯敗者賊,子女跟著倒黴;許多知識份子的女兒,受累父母家庭出身不好,抄家,轟回原籍,下放五七幹校改造,沒吃沒喝,嫁個人是唯一的選擇;當然也有不少出身不錯的紅五類子女,嫁給老農隻因家裏窮。

我的一位街坊,爸爸是北京有名的民族資本家,插隊後嫁給了山西當地的農民,90年領著丈夫、孩子全家回京,與兄弟姐妹擠在兩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平房裏,經常被罵得狗血噴頭,丈夫沒能耐,在單位燒鍋爐,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感動了領導,一家人最後在郊區租了房子,總算在北京紮了根。

媽媽是名知青,68年插隊後找了爸爸。嘉賓女兒說。我姥爺姥姥是大學教授,出身不好,媽媽是黑五類,沒辦法嫁給了我爸,媽媽毫不隱瞞嫁給農民的初衷,就是為了“天冷有一鋪炕,餓了有一袋糧。”

一位是書香門弟,知書達理,後來成了英語教師,教授的女兒;一位是五短身材粗壯敦厚,沒文化的農民小夥兒。命比紙薄的女知青生來多病,盡管粗魯的丈夫一心一意愛她疼她,為治好她的病不惜傾家蕩產,她還是私下告訴女兒,我們沒有過愛情。

我曾在小說裏塑造過一位與醜陋的老農私通的北京女知青的形象,絕非信口開河,捕風捉影,但肯告訴女兒真話的恐怕隻有這一位到了天國的母親。幾年前女知青飽嚐疾病的折磨含恨而終,女兒沒了媽媽,丈夫沒了妻子,一位不為人知的黑五類子女黯然離世,但值得讓人尊敬的是,她把真話告訴了孩子,並通過電視媒介告訴了大眾。女知青的話是對那個社會的控訴,是對人類曾經有過的黑暗的等級製度的控訴,是留給上山下鄉這段曆史最好的饋贈。

聽說以在東烏插隊的北京女知青陳麗霞(老咩)為原型的故事已經拍成了電影,歌頌蒙漢合親,紮根草原的老咩也許會得到掌聲和頌揚?十多年前,許多北京知青風塵仆仆開車回東烏探親,他們給在草原上生活了多年的陳麗霞帶去了大量的衣服、食品、用品,知青們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女知青們看到老咩的時候,一個個痛哭失聲。我們不必多敘老咩在牧區的悲慘,北京女知青們,大約五十歲上下,一個個白白淨淨,保養得體,她們享受著現代文明進程帶給城市人的好處,每個人看上去都要年輕十歲,而老咩布滿溝壑的麵容,像是七十歲的額吉。前些日子,陳麗霞與她的牧民丈夫間隔二個月,相繼離世,她不過六十來歲。

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評價、褒貶知青們的婚戀,她們是被犧牲的一代人典型的代表,什麽純潔、忠貞、崇高、美滿,都是對她們的褻瀆,那個時候,有些女知青別無選擇。

                                       201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