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可以而且應該寫得更好看一些
文章來源: Wisewind2011-11-04 19:23:39

博客文章可以而且應該寫得更好看一些---

博主們應該努力將博客文章當成文學作品來寫

Wisewind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和網速的不斷提高,電子媒體相對於傳統紙質媒體的壓倒性的優勢逐漸顯露出來,包括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更準確更形象(文字加視頻),內容修改容易,更新快速,讀者易於選擇,搜索,下載,儲存等等。

就像數碼攝影已經基本取代了光學攝影那樣,電子媒體取代傳統紙質媒體也必然是大勢所趨,更何況這種取代也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呢?

所以,如果有人依然認為博客文章屬於“快餐文化”,不屬於文學範疇,隻有發表在紙質媒體上的文章才是文學作品的話,坦率地說,這類想法本身就屬於守舊和短視的範疇了。

因為事實可能恰恰相反,當網絡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當各個網站的博客園地成為喜歡閱讀的人們業餘光顧蹓躂的主要目的地以後,文章隻有發表在博客園地中才會擁有最多讀者。而文章一旦發表在紙質媒體上,它就從最大多數人的視線中消失了。

筆者以為,在博客園地誕生的初期,多數人寫作和發表博文的目的也許確實是娛人亦娛己。而大量博主博文湧現,猶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讀者難以選擇取舍,因而給人一種“快餐文化”的印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的選擇取舍所產生的優勝劣汰效應,將導致博文水平的提高,及博文“文學品味”的不斷提升。

因此從長遠看,博客文章的文學水平會越來越高,類似於博客園地的電子媒體平台,也許就是將來人們發表文學作品的主要渠道。

筆者自己既寫博文,也瀏覽別人的博文。筆者喜歡看短篇的雜文隨筆之類文章,而較不喜歡讀長篇連載;喜歡看文字的東西,其次才是照片或視頻。相信大多數網友的喜好和筆者是一樣的。

因此,“如何使博客文章更好看?”不僅是讀者諸君關注的問題,也是對博主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博主們都希望自己的博客“訪客如雲”,人氣高漲,而不希望“門可羅雀”,甚至最後“Shut Down”。

筆者認為,要使博文更好看,首要而且最重要的是,博主應該努力將博客文章當成文學作品來寫,而要做到這一點,博主則要學習,掌握和運用“文學語言”。

文學作品是要用文學語言來寫的。據本人觀察,絕大多數的網絡寫手甚至都不知道“生活語言”和“文學語言”的區別。他們都是在用“生活語言”寫博客文章。或者把博文當作日記來寫。

文學作品不同於人們的日常對話,也不同於日記和信件。文學作品是靠語言呈現的藝術形式。文學作品的感召力,是通過文學語言來實現的

筆者理解,“文學語言”是書麵語言經過提煉而升華的更高級的語言形式。因此,文學語言比生活語言和其他語言如科技語言,政論語言等更簡練,更精彩,更富於藝術性和感召力。

例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生活語言”,“贈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是“文學語言”;“我對他有情,他卻對我無意”是“生活語言”,“我欲將心邀明月,明月無心照溝渠”是“文學語言”

因此,優秀的文學作品必然是用富於藝術性和創造性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反之,用生活語言寫成的作品,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用“生活語言”寫出來的東西,雖然也可以借助於“幽默”,“諧趣”或離奇的故事情節等吸引讀者,但是很難成為“令讀者從內心深處喜歡”的,能傳之久遠的作品。

筆者認為,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駱駝祥子”等都是用“生活語言”寫出來的東西,算不上是好的文學作品。曹雪芹的一首《黛玉葬花詞》,就把它們全比下去了。

筆者以為,文學愛好者要學習和掌握文學語言,首先要選擇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

從學習文學語言的角度來說,讀流行作品而非經典作品,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流行作品的語言較接近“生活語言”,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對提高文字水平和寫作能力沒有多少益處。

經典作品的語言通常也較經典,即更接近“文學語言”。某些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小說《紅樓夢》,更是中國文學作品的頂峰,是中國民族語言的經典和精華。有誌於文學創作的人,應該摒除心浮氣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則所獲得的語言素養,一定比閱讀無數流行作品要豐厚得多。

其次,要養成一邊閱讀一邊認真記筆記的習慣。普通人讀文學作品,隻關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而有誌於文學創作的人應該首先關注語言表達。選擇那些文字水平最高的作品,認真閱讀,並把好的形容詞,副詞,成語,典故等分類記錄下來。然後時常翻看,細細品味。

如能像以上所述,浸淫其中,堅持不懈數十年,則駕馭“文學語言”的能力,就會遠遠超出一般“文學愛好者”之上,寫出的文章也會給人“高雅脫俗”的感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