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忽然對肯尼迪總統肅然起敬?
文章來源: Wisewind2011-03-02 20:41:35

我為什麽忽然對肯尼迪總統肅然起敬?

Wisewind

自從美國於1985年淪為債務國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入不敷出,終至債台高築。近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報告說,美國的國債首次突破了14萬億美元大關,已經接近美國國債的法定上限14.294萬億美元。

美國一貫“以鄰為壑”。可以預見,下一步美國國會將進一步提高國債上限,然後美國政府發行新的國債,如果找不到海外買家,美聯儲就會買下國債,然後開動印鈔機。大量新印製的美元將流向全世界,進一步高大宗商品價格……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的債務危機和美聯儲所掌握的不受約束的美元印鈔權,已經成為世界大部分社會動亂的禍源!

而所有以上這一切,本來也許是可以避免的!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筆者最近翻閱曆史資料,發現一個重大問題。

如果我們搜索《維基百科》約翰·肯尼迪總統的資料(1),我們就會看到“總統任內發生的重大事件”為:

Bay of Pigs Invasi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the building of the Berlin Wall, the Space Race, the African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early stages of the Vietnam War.

如果我們點擊《維基百科》約翰·肯尼迪總統的資料首頁左邊“中文”版(2),我們就會看到“總統任內發生的重大事件”為:

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豬灣入侵古巴導彈危機柏林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戰爭的早期活動以及美國民權運動

奇怪的是,中文版中多出了“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這一條,其餘六條與英文版完全相同。

中,英文版都有關於六個重大事件的說明,唯獨“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這一重大事件,英文版固然沒有說明,而中文版也沒有任何說明。

後來找到了下述資料(3),說明了肯尼迪總統是如何“試圖廢除美聯儲”的: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準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筆者認為,如果這一資料屬實,肯尼迪總統簽署的這一份“11110號總統令”足以給他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19631122日,肯尼迪總統在副總統約翰遜陪同下到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1230分,肯尼迪乘坐一輛敞蓬汽車遊街拜會市民,行至美茵街(Main Street)拐彎處時,被埋伏的槍手開槍擊中頭部,送往醫院後很快不治身亡(4)。

數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但此人僅兩天後亦被槍殺。林登·約翰遜宣誓就任總統後下令組成以最高法院院長沃倫為首的調查組,一年後調查組提交報告即著名的《沃倫報告》,認為整個事件全是李·奧斯瓦爾德一人作案。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時間中自殺或被殺。

而按照美國政府的說法,《沃倫報告》將會保密至公元2047年,待所有當事人過世後才公開。

這一切,是不是非常詭異?

筆者認為,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數十年來一直影響著美國政治的發展方向,並進而對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決定性影響,

如果肯尼迪總統沒有被刺殺,而是繼續執政甚至連任,並貫徹實行他在“11110號總統令”中體現的基本思想,堅持以黃金(或白銀)作為美元的支撐,使美元始終都作為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那麽今天的美國和整個世界將會全然不同!

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會發生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係,宣告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這樣的事情。

也不會有美國很快成為債務國,美國政府不斷向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美元成為徹底的“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並將美國自己乃至整個世界(中國除外)拖進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深淵等等這些事情發生!

因此,我忽然對肯尼迪總統肅然起敬!

您以為如何?

References: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F.Kennedy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8%82%AF%E5%B0%BC%E8%BF%AA

(3)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17936.shtml

(4) http://jishi.cntv.cn/program/C22226/20101119/100379_3.shtm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