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與中國第一枚火箭
文章來源: Wisewind2011-01-22 17:13:35

書生壯誌昭日月,筆端雄起百萬兵!

---清華與中國第一枚火箭

Wisewind

回首曆史征程,從鴉片戰爭以降,中國積貧積弱百年!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中國人民還是主要靠“輕武器加人海戰術加不怕死精神”把美國及其16個仆從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以南。

但是世界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二戰末期美國以原子彈核平廣島,長崎的戰例證明:手中沒有原子彈和將原子彈投送到敵方領土的運載工具,中國還將永遠受人欺侮!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甫一成立,就把研發“兩彈(原子彈,導彈)一星(衛星)”確立為國防建設的首要目標。

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清華和清華學人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後來在1999年國家表彰的二十三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就有十四位曾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

本文簡要說明的是清華在中國第一枚火箭的研發以及中國導彈衛星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7年初,清華創辦了工程力學研究班和自動控製研究班,成為我國培養第一批高級航空航天人才的搖籃之一。後來這些畢業同學就成為研發中國運載火箭動力裝置和火箭衛星遙控裝置的首批科技人才。

當時以聶榮臻元帥為主任,旅美歸國的錢學森先生為副主任的國防科工委,特別強調發展原子能,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精密機械和儀器儀表等新興技術,這些領域的需求,也反映在當時清華大學的學科設置上。

當時,西方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蘇聯也隻同意接受極少數的中國火箭技術留學生。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由中科院和高教部聯合發起,委托清華大學開辦工程力學和自動控製兩個研究班,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人才。

全國各高校,中科院各研究所和部委各科研所,聞訊後紛紛要求名額,招生額度大大供不應求。因此不得不擴大招生規模,與在職科技人員的進修結合起來辦。除了招收各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外,還招收高校教師和各科研單位研究人員,這些在職人員學習結束後,有的被挑選進入航空航天科研係統,其餘則返回原單位工作。

當時給學員授課的專家教授,除了清華的錢偉長,杜慶華等人外,還有來自力學研究所和北大的學者,多是曾經留學英美的,但是沒有蘇聯專家。那時中共中央已經確定了“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有意讓這些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自力更生,闖出一條自己的路子。這部分科研力量後來的工作就是在“沒有外國專家,沒有外國圖紙,沒有外國設備”的“三無”條件下進行的。和仿蘇係統基本上走的是兩條路,到最後才殊途同歸。

清華工程力學研究班和自動控製研究班總共舉辦了三屆,後來幾個重點大學都辦起了工程力學係。各校該係的業務骨幹,大都出自清華研究班。而清華本身的工程力學數學係和自動控製係在後來的數十年間更是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火箭衛星等方麵的高端技術人才。

清華兩個研究班許多學員後來進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為中科院空間科研的第一批人才,在錢學森領導下,設計出中國第一枚大型火箭的動力裝置。還有數十位學員來到上海,成立了上海火箭設計研究院,後來清華和別的高校畢業生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裏,使這家火箭衛星研製機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上海的航天基地。

清華兩個研究班數十位學員來到上海火箭設計研究院後都成為中國第一枚火箭各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及研究室主任一類的科技骨幹。從這裏飛出的中國的第一枚火箭,從人才到設備,材料,圖紙,實驗室等,全部都是“中國產”。

1960219日,中國第一枚火箭在東海海濱一舉發射成功!擔任中國第一枚火箭主任工程師兼發射總指揮的,是清華1959屆工程力學研究班畢業的潘先覺學長。參加這一研發工作的清華校友有陶乃堃,範本堯,宋宗保,朱之墀,陳紀鴻,朱毅麟,劉延柱,呂德鳴等學長。

從中國第一枚火箭發射成功到現在,50年過去了,中國的導彈已經發展到帶核彈頭甚至熱核彈頭(氫彈),可以打擊美國全境目標的多彈頭洲際導彈;發射方式也由最初的固定發射井發展到今天的陸基機動,艦載,潛射,空射,甚至不久將可能實現的“天基(軌道飛行器)”發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也已初步建立並在加速完善之中。

當初我們的科研人員以計算器加繪圖儀設計出的火箭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足以毀滅敵人政經中心和工業城市的恐怖殺器,中國的戰略核武器和敵對國家的核武器達成的“確保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就是對中國核心戰略利益的最大保護!

“中國二炮”,它在和平時期的威懾作用和戰爭時期的實際威力,絕對抵得上百萬甚至數百萬雄兵!

    

     圖.  清華 二校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