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之後的中國人,還是華夏子孫嗎?
文章來源: Wisewind2010-07-07 17:29:55

漢唐之後的中國人,還是華夏子孫嗎?

Wisewind

漢唐之後的中國人,還是華夏子孫嗎?

筆者讀史,時常對這個重大問題感到迷惑不解。

經過思索和考據,筆者認為:漢唐之後的中國人,嚴格說來,已經不是華夏子孫!

也就是說,不但是行為舉止上,而且在血緣關係上,自宋之後的中國人,和漢唐時候及漢唐之前的中國人,不是同一種族的人!

· 萬國衣冠拜冕旒,漢唐雄風今安在?

公元前二,三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進入中原,始有堯、舜、禹,其後代統一了許多氏族部落後在黃河中遊兩岸繁衍,繼而建立夏、商、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漢取代秦,拓遼闊疆域,立漢家威儀。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延祚近300年至9世紀初。盛唐雄風,更勝於漢。

唐朝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極度繁榮昌盛,將中華文明推上峰巔,其時四海賓服,八方來朝。長安城中,物華天寶,商賈雲集,各國使者,聯袂而來,無不仰慕中原文化,欲睹華夏風采,真是“萬國衣冠拜冕旒”啊!

自春秋戰國至漢,唐之時,上至朝堂,下至山野,都是正氣充盈,大義凜然!為了國家利益,文臣死諫,武將捐軀,蔚成風氣。殺身成仁的壯士,舍身取義的英雄,層出不窮。便是雞鳴狗盜之徒,引車賣漿者流,也不乏氣雄萬夫,義薄雲天之人!真無愧於“華夏”二字,華者華美,夏者博大!

但是在春秋戰國至漢,唐時期許許多多中國人身上看到的“以天下為己任,”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在自宋之後的中國人身上,就很少看到了。

自宋之後的中國人,當外族入侵時,很多人表現得猥瑣,退縮,冷漠,畏懼,甚至麻木不仁,苟且偷生,和漢,唐及漢,唐以前的中國人比起來,好像不是同一個民族似的!

中國人身上的漢,唐雄風,為何消失不見了呢?

· 元,清兩次落後民族入主中原使中華民族素質大大退化

在唐與宋兩大王朝之間有一個50多年的過度期,稱為五代十國。這一時期,國家處於分裂狀態,地方割據,兵連禍結,幹戈紛攘,民不聊生。中國北方廣大的沙漠,草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向中原遷徙,並融入漢人之中。這些民族計有匈奴,羯,鮮卑,柔然,沙陀,回紇,契丹等。

元朝(1271 1368)的建立,是華夏民族第一次由外來民族統治。而且是由一個人數比華夏民族少,生產技術比華夏民族落後的民族-蒙古族統治。而且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製度下,漢人的地位極低。成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這對於一向以“上國子民”自居的華夏民族是一種極大的羞辱。

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為口號,率軍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97年的統治。而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蒙古人也融入漢人之中。

從五代十六國至北宋,南宋至元朝滅亡共360多年時間內,華夏民族的血液中第一次大規模地融入了許多少數民族的血液。

公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開始了另一個落後的少數民族-女真族對華夏民族的統治。清朝長達267年的統治,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腐敗無能的政權,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但大批滿族人已無處可去,隻能融入漢人之中,華夏民族的血液中第二次大規模地融入了少數民族的血液。

落後民族兩次入主中原,其入侵中原時對華夏民族的大規模屠殺,其總共近400年的落後腐朽的統治,在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和精神層麵上都對華夏民族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加之兩次落後民族與華夏民族的血緣大混雜,極大地降低了華夏民族的素質!

漢唐時候那個東征西討,開疆拓土,鐵馬金戈,烈火狂飆的驍勇民族,銳氣盡失。清朝末年,就連葡萄牙這樣的蕞爾小國,都敢打上門來欺侮!曾經的天朝威嚴,至此蕩然無存。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華夏禦侮最強音,兩千年後再奏響!

1949年,出身草莽的中共執政,華夏民族竟一洗頹風,突現遒勁!

毛澤東此人,可以說是華夏曆史上的一個異類。

他在領導中共奪得大陸政權之後所製定的的一係列施政方針,諸如農業合作化,反右,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事後證明都是錯誤的。他對科技一竅不通,但對宮廷權術卻運用純熟。他剛愎自用,視百姓如草介,還自鳴得意,說自己是“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

但是毛澤東掌權後卻做對了一件事---派兵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

19501025日至1953727日,中國人民誌願軍134萬多人與朝鮮人民軍45萬多人共180萬人,與美軍54萬餘人及其15個仆從國軍隊56萬餘人共110萬人,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大規模無比慘烈的戰爭。中國人民誌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怕犧牲,前赴後繼,以傷亡36萬多人的慘重代價,將美軍趕回三八線以南,擊斃美軍54千多人,擊傷112千多人。

朝鮮戰爭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110年來,中國人民取得的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的勝利。是華夏民族從百年積弱向重新崛起的轉折點,它在華夏曆史上的劃時代意義,無論給予多麽高的評價都不算過分!

其後,在1962年,1969年和1979年,中國又相繼打了中印戰爭,中蘇邊境衝突,中越戰爭,華夏子孫在一次又一次對外戰爭中,重新打出了自信,打出了華夏民族的雄風!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公元前36年,西漢名將陳湯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2000年後,華夏子孫又一次次奏響了這樣的凱歌!

自強不息,雄飛高舉!但願華夏民族的血液,在華夏子孫的身上一脈相承,永遠流淌!

直至金甌重圓,華夏騰飛!

---End

附文:“崖山以後,已無中國”

整理:Wisewind

當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時,宋朝時候的漢文明已經領先世界。

北宋和南宋共300餘年,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麵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製工商業的朝代。漢文明在宋朝時候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是最後一個亡於蒙古軍隊的國家。

宋蒙()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麵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世紀,是蒙古勢力崛起以後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的一場戰爭。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侵入中國,先是征服了西夏。然後滅掉了占據中國北方的金國。

蒙古軍隊占領中國北方時,實行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手段,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軍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觸目驚心。原來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在各地屠城以後,剩餘人口不到700萬。這個數字一直保持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饑餓的人口,但是慘遭屠殺者至少80%以上。據記載,宋人後來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裏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裏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

最後蒙古軍隊攻克了臨安(即今杭州),南宋投降。

南宋政權投降後,抵抗蒙軍的鬥爭並沒有停止。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試圖在廣東沿海組織新的南宋政權。

公元1279年,忽必烈派重兵征討廣東。

南宋殘軍與蒙古軍隊在廣東新會崖門海域(今屬廣東江門市)展開了一場曆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南宋王朝徹底滅亡。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蹈海而亡者達十萬人之多!

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

南宋的滅亡是中國曆史的重大轉折,不僅僅是漢族政權的徹底滅亡,更標誌著在南宋時期得到長足發展的工商業、高科技、農業、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製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製度等等都中斷了。

文明相對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製度。

雖然百年後漢人複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曆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製商業貿易。

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麵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偷生。

明太祖朱元璋繼承和加強了元朝的各種製度。

而禁錮的文化思想、落後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在另一個異族統治的清朝達到了最高峰,直到鴉片戰爭和清朝滅亡。

崖山之戰,十萬蹈海而亡的南宋軍民就是華夏民族最後的精英!

崖山之後,宋朝滅亡,中國可以說已不存在,華夏民族最後的政治,文化精英也消失殆盡

華夏文明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當然,華夏文化還是艱難地在民間薪火相傳!

漢唐以前及漢唐之時,華夏雄風,究竟會是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中華文明的複興,需要吾人的共同努力!

崖山之戰,華夏精神不死!

崖山之後,華夏精神永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