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碎語(二)
文章來源: 水寧2019-11-11 22:04:21

***故事之美

寫一個愛情故事其實有點傷神。像鑽木取火,奮力將情感聚集在木棒的頂端。而預先感知到它傷感的結局就越發傷神。畢竟愛別離是難以逃脫的人生之苦。如果在愛情之外,還有對一個城市一段青春的不無傷感的懷念,那幾乎就要傷上加傷了。

不過那仍然一個自以為美的故事。起先我隻打算寫一寫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或根本無法理解,那道看不見摸不著卻難以穿越的玻璃牆。但寫的時候卻發現,若要寫誤解或不理解,必須先寫彼此的靠近彼此的敞開以及想要理解的渴望。相愛之後才有不愛,相遇之後才有別離。花開過以後就謝了。誰會因為凋零而否認花開時的美麗。不過那種美也許隻是因為回望的距離而產生的。倘在現實之中,誰若是一邊過日子一邊去搜集它的美,似乎有些造作了。就好像時刻對父母或上帝充溢著感激之情,多少有表演之嫌。又或者,我已放寬了自己的審美標準,將原以為的不美看成了美。在那個故事裏,我刻意淡化了具體的“事實”。通常人們看重“事實”遠甚於事實背後的複雜又微妙的情感。而恰恰可能是這些深藏不露的情感讓人不斷地在相似的事件中輪回。我是帶著某種局外的超然去觀照女主的猜疑不安全以及男主的粗疏與支配。似乎一切就照著它原本注定的那樣不動聲色地在鏡麵之內發生著。又似乎有許許多多的岔路口可以通往無數的結局。

***結局之外

三種不同的結局是三根樹杈朝不同的方向伸展,也像三個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選擇而擁有各自的命運。在第一個結局之中,無論那個女人保持獨身或與其他的人成立家庭,她都用心頭血悉心養了一朵單單屬於自己的花。當世界歡樂的時候,她的心中存著憂傷的氣息;當世界喧鬧的時候,那裏依然保留著一片昏黃的靜謐。她再也無法真正地進入世界,真切地體會世界裏的欲望和恐懼,因為她與世界之間隔著一朵花的距離,一朵開在虛空裏的不敗的花。這是幸也是不幸。她將不會迷失於外在的世界,或許因為她已經迷失在想象的世界裏麵。故事的第二個結局是一種妥協,對命運的深不可測的意誌的妥協。妥協也常常需要勇氣,敢於失去敢於放棄的勇氣。他們用心愛過,不舍又決然地分開,未必出於不知珍惜。我給了他們分開的理由,但誰知道在所有的理由背後真正的理由呢?我們所能知道的也隻有我們的無知而已。我們既不知道該如何去愛也不知道該如何生活,隻好以某種掙紮的方式去學習。我們將自己可以拿出來的作為代價放在祭壇之上。愛情不過是其中之一,它並沒有我們所以為的那樣特別。比較特別的是“愛”。第三個結局就是關於愛而非愛情的。5兄(本來想是姐妹也說不定。自一番討論之後就多少有些譜。思維方式似乎是比行為更確鑿的證據)說,這個結局很普通。我卻再想不出更好的結局。童話故事也隻能以“王子和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圓滿結束。但我想寫的卻是愛情讓位給愛。因為愛情注定要從起初的如日中天向山後滑落,而愛可以日久彌新。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我也愛其他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默想這段話給人帶來感動。當我們真正愛一個人,內心所散發出來的溫煦的陽光就融化了困住我們的透明的堅固的冰層。通常我們在愛情中期待的是享受情感的高漲以及相應而來的自我的極大滿足。自我將可以被滿足的方式限定在極狹小的範圍內,它會因此而漸漸感到窒息和更加強烈的需求。隻有愛可以將愛情引到寬廣的地方,引向對方引向其他的人引向四周的環境。愛帶來聯通而愛情帶來隔離。當我們因為專注地凝視另一個人的眼睛忘掉自己,我們就能在其中看見整個的世界。

寫著這幾個不同的結局就想到賽斯說過,每一個念頭都會在平行世界中產生對應的實相。如此說來,莫非我已經在另外的世界裏創造了一些人的悲歡?而那些人正是我自己的投射我的碎片我的現實版的恐懼和欲望?他們又是否以自己的念頭將這樣的創造無限地擴展下去?關於他們的故事是確定的或是開放的結局?這樣推理下去必然會帶來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關於我的故事又是由誰來寫就由誰來決定它的完成?

如果麵對人生我們不是這般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或許一切隻是一個關於我從哪裏來往哪裏去的雲深不知處的偵探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