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餘慶路的華僑公寓想起的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4-08-28 08:18:35

大家在回憶上海時候的那份感情令人感動, 各人有個人的感受, 各人也有各人的聯想. 比如友人提到餘慶路衡山路口那棟華僑公寓, 在那些年頭, 有羨慕的有嫉恨的有冷眼相望的, 這無關政治立場. 或者說文革期間的衝進去大喊大叫大抄大鬧, 表麵看是一種對四舊的憎恨, 恐怕骨頭裏還是那種"扯哪, 憑啥衲過得嘎適宜啊"的嫉妒心理.
一旦暴風驟雨的革命運動告一段落, 社會走上了相對的穩定, 上海的當政人物還是不希望再來一回亂七八糟, 工宣隊在學校裏, 既要鬥批改也要安穩住局勢, 這不是我要說的事.
話說這華僑公寓某樓某套房子裏, 住著一對華僑中學教師, 倆口子都是解放初期從印尼(或北婆羅州?)回國參軍的青年學生, 然後轉業進了什麽學校, 再分配到上海的中學, 正好女主人教過我語文, 男主人是另一所中學的圖書館老師, 女方家長很有錢又很靠攏祖國, 也曾當過政協委員啥的(不知是全國還是廣東), 在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買下這套公寓, 給其女兒女婿居住, 日子當然很好.
文革開始了, 這兩位非常積極地響應毛主席"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 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 參加集會寫打字報, 串聯甚至辯論, 殊不知自己的華僑身份之特殊, 很容易被不同觀點的其他革命群眾抓點小辮子, 加之生活的優裕, 生活方式的"洋化",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本來就是國外回來的, 家境有好, 難不成要他們天天鹹菜羅卜幹過泡飯? 但文革時候不是這麽看問題的呀, 於是, 在黨支部的指使下, 一些紅五類老師學生給我的女語文老師寫大字報了, 揭露她的一些生活細節的高級, 就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 再延伸一下就是資產階級思想嚴重, 這還是文革初期的1966年七八九月, 感謝上倉, 上海人的膽子較小, 這對老師隻是被貼了大字報, 並沒有被打進牛鬼蛇神隊伍, 也把他倆嚇得不輕, 別說高跟皮鞋了, 就連一般皮鞋都不敢穿了, 跑鞋點買了雙解放鞋穿著, 衣服呢, 好在以前當過兵, 這時正好整天穿軍裝, 小心翼翼, 食堂也不敢吃太好的菜, 我想當然回家還是好吃好喝, 早餐肯定是牛奶麵包.
到了十月份, 世道有些變了, 據"人民日報"社論的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指示, 他們研究了其中的精髓, 覺得前段時間黨支部的作法不符合中央精神, 覺得自己受了委屈, 感情上自然而然地就站到了造反派一邊, 但是也是前段時間的教訓, 隻能小打小鬧, 和造反派坐一條板凳而已, 行為不多, 因此, 在事後的一打三反等清算造反派的運動中, 倒也沒什麽事, 當然據說, 也就是據說, 女老師的父親回國參加國慶慶典, 很可能在政治上也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工宣隊的進駐, 不是說不能"下車伊始"麽? 不是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麽? 正好, 一開始派去和這位女老師談心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未婚女工, 長得也不錯, 打扮得也很得體, 關鍵是對所謂的階級敵人從來不凶神惡煞, 算得上是好人一個. 此時已經不是文革初期了, 人們實際也已經從那種狂熱勁裏冷下來些的, 上海人那種的對生活質量的追求, 消消地重新占領了人們的心裏, 工宣隊戰士也是人, 工宣隊女隊員更是愛美的女人, 能當上工宣隊, 成分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實話說, 以前倒是真的, 成份好的經濟條件大概就不大好, 工人家庭出身的大概對真正的"上層"生活就不太了解, 這位女工宣隊員, 在走訪女華僑老師的家的時候, 或許會受到點震驚吧, 這人還可以這麽生活麽?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 慢慢地, 女工宣隊員和老師成了有私交的朋友了, 漸漸地, 潛移默化了, 生活上開始有樣學樣了, 談戀愛時, 把男朋友帶去給女老師過過目把把關, 籌備婚禮, 請女老師出出主意, 生了孩子, 時常帶孩子到老師家去熏陶熏陶, 若是要用純階級觀點來說, 這標準地叫做被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俘虜了, 可上海人的對精致生活的向往, 實在超過了政治大話的框框, 哪怕三代貧下中農或血統工人, 還是按捺不住這種對生活質量的追求, 實際上, 去過這位華僑老師家"觀摩"上層生活方式的工宣隊員, 還不止這一位女隊員, 這很說明得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