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的賈湖,曆史悠久的北舞渡
文章來源: 華府采菊人2012-01-14 13:39:19
多年前的上山下鄉時代就想去北舞渡嚐嚐那兒的糊辣湯,前些年賈湖那管八千年的骨笛出了土, 更引起了去那兒一趟的願望。
前年初冬回國, 找了個機會走一回。
河南省漯河市,原本隻是中原大地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市,一下子靠著雙匯火腿腸的盛名,響遍了祖國大地,可對我來說,這是我那些年來來往往轉車的地方,這個汽車站,地點美變大小也一樣, 房子高了大了衛生條件也好些了。

如同三十多年前,一聲喇叭響,車輛出了站。

車行三十多公裏, 來到了中州名鎮北舞渡。
 經穀歌或百度一番:北舞渡鎮曾是豫中貨物集散地,史載:“北通汝路,南聯宛襄……江南山貨,東方海鹽,由此中轉。”明清兩代,北舞渡鎮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成為水陸交通要道,“陸行者易舟,舟行者易樂”,"山陝府引商之南,之至而雨集"。鼎盛時期,北舞渡鎮的商號多達500餘家,素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其時北舞渡被譽為中州巨鎮,名揚周邊數省。明清兩代,北舞渡鎮擁有“日進鬥金、九門九關小北京”的盛名。“誰不說俺家鄉好”, 那是誰不把自己家鄉往大裏說, 話說的當然有些過, 但打個八折也算差不多。


七八十年代的考古發現,這個已經沒落的小鎮突然恢複了光彩,尤其那個八千年的骨笛,乃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經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七聲音階,在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在這走來走去, 憑空想像這八千年前,在這兒也這麽走來走去的我們的祖祖先們, 是閑情逸致還是慷慨激昂,吹著骨頭製作的笛子,不知有沒有歌頌他們的時代曲?

哪位能猜出這所房子是幹嘛的? 獎他一根棒棒糖!
這是所天主教堂!

少不了的是廟宇,顯然政府沒給錢,也沒攬攏到開發商,要不小廟咋這荒涼?


河南省的城城鎮鎮,個個有著高大莊嚴的清真寺。

還有一樣是會館, 不說大家都知道, 老西兒會館遍布全國, 山陝會館關帝廟, 一座牌樓一戲台, 又能開會聊天商量大事, 得空還可以看看梆子戲。


起頭不是說了三是幾年錢就想來這兒喝糊辣湯嗎?好像這就是“頭牌名角“吧。

姓得有點怪:“閃”,早就知道這是回民的姓氏。
北舞渡隻有一條商業街,有如河南省的很多城鎮,一條河流將北舞渡大道分成北略小南略大的兩段, 河南與河北,商業頗為發達,河南是漢民居住區河北自然主要住的就是回民了,雖說人口是漢九回一,但商家的比例卻是五五對半,河的南岸80%的店家是漢民所有,而河的北岸幾乎100%是回民商店,也就是說,北舞渡的回民以10%左右的人口占有了半壁商業!我早就知道河南省的回民真的會經商。
另外, 你看看天主教堂和天爺廟加起來不及清真寺的一半,你就可以看出心齊不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