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詩意的土木-為什麽說中國文明將照亮人類未來的發展之路
文章來源: greenlawn2014-03-02 14:31:14

當今世界,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危機。在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性和發展之間存在著日益明顯尖銳的矛盾。

從古建築的角度,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的教授方擁,在對比了西方古建築以石頭為主、追求堅固美觀,和中國的古建築以廉價不耐久的土木為主、適可而止、不過度美觀堅固之後,對上麵提出的矛盾給予思考:是要“要發展就不可持續”?還是要“可持續從而緩慢或不再發展”?

方擁的報告從在盧浮宮看到的一塊直徑2米,雕刻精美,布滿花紋,作為建築支柱的石頭開始,追溯和對比了兩千年來西方和東方的建築史,回顧了中國建築史中的土,木,和石,思考中國人推崇土木,不大用石頭是不是因為石頭少,是不是因為加工石頭的技術不發達。事實是在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已經可以加工比石頭堅硬得多的玉器,造型精致,美輪美奐。3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造型和鑄造工藝都了不起的青銅器,在那之後,卻沒有更多的發展。這些都是“非不能,而是不為也”的舉例;中國人在技術上能做,但沒有做。

中國的文化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皿的東西,物質的東西,和做事情背後的道,及這裏講的建築之道是有緊密關係但也很不相同的。建築背後的道在中國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影響-

  • -儒家追求中庸,適度,不要過度。包括建築的美觀和堅固都不要過度
  • -佛教講無常,認為世間萬物都會轉變和衰變,所以也不求建築的堅固耐久
  • -道家講求簡約,盡量簡單地生活,同樣不推崇歐洲那樣的建築

中國古建築背後的道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推崇非常廉價不耐久的土和木。連“建築”這個詞也是在幾十年前才開始使用的,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使用的是“土木”二字。古代四大宮官之一就是司空,專門管理空間,相當於現代的建築部部長,可見古人對空間的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完成了使用石頭的關鍵性技術的發展,但中國人選擇了廉價的不那麽堅固的土和木。

使用土木,報告中也指出了土木的優越性和成就。比如木結構有彈性,抗震性好,不容易徹底崩潰。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個木質院落在斷了轉角的一根木柱的情況下依然挺立。中國的很多木結構設計都大大領先於世界,使用的例子是福建和浙江交界的類似清明上河圖中的大跨度拱橋,應縣木塔,以及其它木製建築和橋梁。


在有限的資源,自然環境和人類發展之間,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個道理,有了類似的反省:
在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性和發展之間,我們是要“要發展就不可持續”?還是要“可持續從而緩慢或不再發展”?答案顯然是後者-要可持續,從而緩慢地或不再發展那些過度的東西。它是中國文明,我們的祖先,特別智慧和偉大之處。


這個報告是方教授在三年多前所做,報告的題目是《平凡而詩意的土木》,時長30分鍾。聽完之後很受觸動,特此和大家分享。報告視頻的鏈接在:

video.sina.com.cn/p/tech/d/v/2011-03-04/154861273375.html

正如豆瓣網的文章果殼時間回顧評論這個報告時所說:"
中國古建築少用石,是不為而非不可為。我們或許能從中獲得對現代生活的反思。"

下圖是報告時的相片,來自
未來光錐:世界的四幅插畫。如果上麵的視頻鏈接不工作,這個鏈接裏也有這個報告的視頻。

 


這個報告我最先是從文學城網友 風大風雨小雨 2011年3月的以下博文中看到:
members.wenxuecity.com/myblog/15208/201103/3545.html


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