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此
文章來源: 漢代蜜瓜2010-10-01 22:24:33

今非昔比,真是不一樣了。

早個二十多年,出國是件多麽榮耀的事情。那個時候中國不發達,機會少,很多人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考出去自費出國的,親人資助留學的,找關係資助留學的,訪問學者,公派留學等等。在某大學,如果說一個男孩要留學了,會有一大堆老師或者學校工作人員給介紹女友,霎時間男孩手中的照片如撲克牌一樣扇形擺開,照片中的女孩不是閉月羞花,就是知書達理,家庭背景說來都響當當,當事人一時間能挑花眼,如皇帝選妃一般。

可是如今國內發展了,機會都多了,聽很多老外都在說:“去中國,去中國,機會在中國。不明白你們這些家夥為什麽在這裏。”

前天打電話回家,以為女兒在蠻夷苦寒之地蘇武牧羊的老媽說:“你還待在那裏幹啥?回來隨便掃掃磚縫,都能掃出一堆鈔票來。”

我拿著電話笑著回答:“老媽你別急哈,等小蜜上了大學我就回家掃磚縫。”

一提到小蜜,老媽立時短路,閉嘴不言。

人到中年,最尷尬最遺憾的事,就是老小上下不能兩全。

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智不開,資訊不發達,有些愚民教育造神運動,把活生生的人塑成偶像讓人崇拜,全中國人民如癡似狂。願以為這是擱在今天不可想象的。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人民也受了良好的教育,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分辨能力,不再盲從,不再偏信,要敢於說話——哪怕是說錯話。不說出來怎知是錯?不知是錯如何能改?

但是沒想到,在這樣的年代,居然也會流行偶像。受過現代民主教育的文明人,居然甘心情願被人洗腦,戰戰兢兢,說著被人擬定的語言,唯恐說錯,一頓扁磚上頭。

寫故事嘛,哪怕生活中有原型,為了不被人認出,改了某些背景也是情有可原,可是硬要指鹿為馬,以假充真,明明部分被改得麵目全非,還口口聲聲說這是100%的真實,就可笑了。

出身文革年代自學成才的英語專業的人,硬是說自己的英語要好到在英語國家做教授的程度,或者為了生存,半路出家由文科改理科的人優秀到做了大學教授,而一群偶像的崇拜者深信不疑,山呼萬歲----都沒長腦麽?

這個電子時代,網絡上充斥了才子佳人。才子們風流倜儻,羽扇綸巾與鐵鏟美酒齊飛,加上淺吟低唱,已經足以令為生活的枯燥,生活繁瑣的女人們傾倒,誰知道這麽迷人的帥哥為什麽還在孤寂中徘徊至今?幾句哲學家的名人名言羅列,自以為是萬人迷了,誰知道網絡背後在不斷地學市井婦人一樣調三窩四,搬弄是非?

佳人的背影多麽迷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文美圖,美不勝收,誰又知道這佳人背後的所作所為像個花癡一樣多麽令人不恥?

萬能的網路啊,好似女士化妝包裏麵的粉底和粉,塗抹上去,遮住女人臉上的斑斑點點,變得溜光水滑,似冰肌玉骨,聚光燈一打,能把四八熟女,變成二八佳人,絕世獨立,令人癡癡忘返。

而實際如何?

才華出眾的女教授,不過在實驗室裏給人打苦工,五十開外了,讀書都讀了十年八年;風流倜儻的才子帥哥,不過是隻會煽陰風點鬼火,遇到真話往後退,遇到危機往裏縮的猥瑣男罷了。

美麗的泡泡破滅了,華麗的演出閉幕了,演員卸妝,露出厚厚的脂粉後蒼老的容顏,該散場了。

所有的好戲,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