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思索:中國實業往何處去
文章來源: 漢代蜜瓜2010-05-28 11:15:22


這幾天的富士康員工連續自殺事件引人注目,匆匆瀏覽了一下,有譴責資方管理不人道的,也有埋怨自殺員工想不開,為什麽寧願自殺不跳槽的,似乎都有道理,我也感慨萬千,有幾句話要說。

我在國內的時候做過出口服裝業。九十年代初服裝業開始興旺的時候,從業人員,哪怕是車間的縫紉工,工資待遇也是不錯的。因為那個時候的工廠大部分是國營集體所有製,就算是鄉鎮企業,也是集體所有,全社會普遍工資低,所以服裝業的從業人員待遇都不錯,國家賺的錢也多。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出口一件衣服能賺一塊美金的毛利,最瘋狂的時候一塊美金在外匯調劑市場能換 10 塊人民幣——當然,能換 10 塊人民幣的時候服裝市場全麵放開,允許自由競爭,價格已經壓下來,有了“血汗工場”這個概念。

“血汗工場”的說法是從勞動密集型的服裝業製鞋業開始的。這個行業需要資金少,技術含量不高,入行門檻低也造成了競爭的白熱化,利潤越來越薄,為了維持,工人待遇也就越來越低。

社會上的機會多了,待遇高了,越發顯得“血汗工廠”的沉重。

西方的報紙雜誌每年都有“血汗工廠”的報道,西方的企業為了自身的形象,為海外工廠製定了很多標準,比如工作環境,職工生活配套設施,最高加班時間的限製——而工廠要達到這些標準,勢必要提高生產成本,可是西方的企業並沒有為他們的訂單加價,反而價格逐年下降。其實他們的價格稍微提個五毛一塊,他們海外工廠的工人的待遇就會得到相應提高。

但是沒有,他們隻製定所謂的“標準”,並不想出錢為這些“標準”埋單。

善良的普通公眾,不要以為西方的資本比中國的資本更慈善,所有的資本第一位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利潤,天下老鴉一般黑,換了你你也這麽做,無一例外。

中國入世前,美國和歐盟的國會每年就知識產權和“血汗工廠”兩個問題刁難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你自產自銷他們才不管你的死活),可是“血汗工廠”年年提,中國政府無論如何被動,都不得不做出讓步,哭著喊著年年仍舊要相西方賣血汗,為什麽?

因為龐大的從業人口要吃飯。這麽多本來有收入的工人(雖然這些人原來是農民)一下子失去飯碗,所造成的社會動蕩是政府不能承受的。

什麽東西多了都不值錢,包括人。中國龐大的人口, 低文化人口數量多,除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目前來講,脫貧還沒有更好的手段。

去年回國,發現杭嘉湖一帶原先密集的服裝產業,因為土地成本提高,勞動力價格上漲而被轉到孟加拉和印度,很多工廠都關了,很多工人失業。

珠江三角洲情況更差,廠子都快關光了,電子廠也風雨飄搖,勉強支撐。金融危機以來,電子行業十有八九虧損,現金缺乏,郭台銘的鴻海因為規模經營,資本龐大,也是在強撐。

電子行業跟服裝行業又不同,它還是技術倡導型和資本密集型。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它的生存僅僅是盈利還不夠,還要把賺來的錢不斷地投入進去做大,做成規模做成巨人才能屹立不倒。

從媒體公開的數字來看,鴻海如今的利潤率也不那麽高。所以我覺得,一味指責資方,也並不完全合理。

還有人說,那些工人做得不高興為什麽不辭職,為什麽非要做?說這話的人是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的嚴峻。在這種電子廠做流水線的工人,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身無一技之長。在西方這種勞動力發達的國家,大家還為了飯碗兢兢業業,何況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這些沒有特殊技能的人,你能指望他們有多少勇氣放棄相對於本行業來說還算不錯的薪水?

珠江三角洲打工仔工資低是眾所周知的事,加上這些年國內出口不旺,工廠紛紛關閉,原先在那裏打工的很多民工紛紛北上江浙尋找機會,去年回國,對這一點有深刻的認識。

另外一點,都說國外稅重,其實中國是個名副其實的重稅國家,

國內企業的稅務成本非常高的,這也是國內百貨公司物價比美國要高的原因之一。拿銷售來說吧,國內對每一道生產環節征收 17% 的增值稅,雖然上一道環節發生時,上一道環節的稅可以抵扣,但是最終的零售環節是不退的,也就是說,最終的消費者要交 17% 的資本毛利之外的稅款。

這比加拿大很多省份的 GST+PST 都高。我記得安省最高的時候是 GST 8% , PST 7% ,合計 15% 。

除了增值稅,還有 5% 的營業稅,還有印花稅(這個稅少點)。

別忘了中國的人口如何龐大,按理說人口越多,稅率越低。

中國是例外。

所以,我特別反感象奧運和世博這樣不計血本的麵子工程。中國還是個人口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需要做的事很多,哪一樣的重要性性都比往臉上貼金要緊迫。如果我們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用得著長大了去出賣血汗嗎?

對於國內的製度,我很多頗有微詞。但是對於計劃生育,我覺得真的很無奈。人說計劃生育不人道,我承認不人道,但是前麵人道了,後麵就會不人道,目前來講,還沒有什麽兩全的辦法。

不錯,它是對以前鼓勵生育盲目生育的矯枉過正,但是譴責當年的鼓勵生育也沒有用,它已經發生了並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作用。如果中國現在隻有六億人口,那麽也不會像現在那麽資源緊張,競爭激烈,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負擔沉重,那麽多孩子無錢上學,住房緊張高樓林立,人命賤如狗。

人民的生活水準就算比不上美國,也能跟韓國比一比吧?

國內因為出口不旺地價飛漲,做實業無錢可賺且辛苦,於是投資者紛紛關廠,把熱錢投入房地產,於是房地產的價格一翻再翻,坐著火箭往上竄。但是沒有實業支撐的經濟如同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不知道能支撐到哪一天。

跟國內通話,通貨膨脹的火苗似已點燃,物價紛紛上漲。

中國的產業經濟,會不會內交外困,坐在火山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