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在加國管窺中西教育(組圖)
文章來源: 漢代蜜瓜2009-11-11 08:25:47



蜜瓜按:本文也是為國內專欄《東張西望》所做

這個題目有點大。筆者不是教育專家,隻是親身經曆了中國的中小學以及大學教育,也直接或者間接地經曆了加拿大的小學中學高等教育,談一點切身感受還是有資格的。

筆者出國的時候,女兒在國內念完了小學一年級的上半學期。盡管早有心理準備,對於小學生涯的艱苦性還是有些出乎意料。女兒那個時候早上七點一刻要到學校報到,六點鍾就要起床穿衣吃飯,由家長送到學校。下午四點半接回家,放下書包做作業,吃飯,再接著做作業。一開始需要適應,很多功課不能理解,還要父母在旁邊陪讀講解,慢騰騰做完,聽完(英語作業需要聽磁帶),已是過了晚上九點將近十點。每天早上都是我死拉活拖地把她從床上揪起來。九月還算好,進入冬天,天寒地凍頂著晨靄去上學,怎一個苦字了得!

作業永遠都是抄寫,做習題,日複一日,單調地重複。

上海已經在小班化,一個班大約二十幾個人,一排排課桌擺放整齊,小朋友排排坐,手放在背後,一座就是四十分鍾。

下半學期,女兒跟著我到了加拿大,落地第二天,他父親帶著我們去教育局辦理入學手續,再到住處所屬的學校報到。

在校長辦公室門口,女兒看著牆上五彩繽紛的兒童畫,悄悄地拉著我的衣襟說:“媽媽,我上小學了,不是幼兒園。”

在她眼裏,這個學校裝點得跟幼兒園有些類似。

女兒不僅沒上幼兒園,反而直接去了二年級。因為在中國,兒童的入學年齡以 8 月 31 日 /9 月 1 日 劃分,而在加拿大,是從 1 月 1 日起 到 12 月 31 日 ,這一年出生的孩子全部去一個年級,這樣女兒這樣的小生日占了便宜,自動跳了一級。

剛從中國到加拿大,女兒幾乎一句英語也不會說,學校安排她上午跟在班級裏正常上課,下午由 ESL 英語班的老師到教室接她去念專門為這種母語非英語的移民學生準備的英語課。在班級裏,老師還指定了一個中國女孩作為幫助她的學生,幫她克服語言障礙帶來的學習和活動困難。

這個女孩是個福建人,隻能說一點很生硬的普通話。

我們帶著女兒去班級裏見老師的時候真是大開眼界。隻見教室被老師用書櫃和小家具隔成兩個區域,一個區域裏放著若幹的小圓桌,圍著桌子有幾把小椅子;另一個區域用書架圍成一個半開放半封閉的空間,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書,地上鋪著彩色的泡沫板,學生或坐或趴地自己找書看。

學生在教室裏自由走動。老師一邊跟我們談話,一邊恩威並用地維持秩序。從談話中我們得知,除了音樂美術等特殊科目,這個老師教負責這個班的所有教學——語文,數學,常識,手工等等。

一個老師教所有的科目?我和先生麵麵相覷,大跌眼鏡。

老師拿一本數學習題書給我們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數學很好,你們的孩子也許不需要練習數學。但是我建議你們還是把這本書帶回去給她做,不是為了練習數學,而是為了給她熟悉這邊的一些英語術語。”

這本書被我們帶回去,我跟女兒一起啃,通常我讀懂了,給女兒講解,看她做作業——這幾乎是我女兒的唯一的家庭作業。問女兒,女兒雙手一攤,歡呼雀躍:“ No homework !加拿大太好了, no homework !我們每天就是 play play play !”

以前沒出過的時候,常常聽到國內人關於中西方教育的議論,說中國的基礎教育紮實,西方的高等教育先進,兩者結合是最好的,等自己帶孩子在加拿大生活,才發現這種說法純粹是中國人不了解西方教育體製的誤解。

西方的基礎教育,跟他們的高等教育一樣,一脈相承,意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探索精神,團隊合作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重複做題。我們今天麵臨的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孩子們在學校裏窮極所有時間,學到的隻能是一點原理,海洋裏的幾滴海水,對於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不斷地學習的能力,接收知識的能力。

就我女兒的學習經曆來看,西方的教育,壓力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大的。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麽家庭作業,有的話也很少,大部分在課堂上已經做完。到了三年級,老師開始布置家庭作業,有很多的項目還是 Research ,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型的課題,更有很多 Project (項目)是 Group work (小組作業),通常幾個人在一個小組,分到一個課題,組員們自發地分配任務,你完成什麽項目,我完成什麽項目,最後合成一個 Story Board ,或者 Research Paper (研究論文),最後的成績,一個小組的所有成員拿到的分數都是一樣的。

這裏解釋一下, Story Board 字麵上翻譯叫做故事板,一般是一種圖文並茂的主題板,類似國內的黑板報,隻不過比較輕便,容易搬動,可能是泡沫的,也可能是紙板,文具店有賣。學生們選取一個課題,比如“紡織品”,一些人找圖片,一些人整理文字,最後都貼在板上,說明紡織品的種類,製造方式,原產地等圖文說明。

不要輕視國外的基礎教育。女兒小學三年級要寫的 Research Paper ,格式跟大學裏的碩士博士寫的研究論文一模一樣,三段論——提出論點,給出論據,得出結論。她拿到題目,要到圖書館或者上網查資料,在論文裏引用別人的文章要加注,著名出自某某的什麽著作的第幾頁。如果引用互聯網的信息,要給出鏈接地址。她跟我說:“媽媽,如果不這麽做,那麽你就是剽竊。”

所不同的是,碩士博士的論文長,她的論文短。

有些作業,還要求做 Presentation ,也即演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小組站在講台上把你的作業內容當眾展示出來,這個時候口才,表現,衣著都會被綜合計分。

這種大型的作業,通常占分數很多,有的占學期總分的 25% 左右。有人說西方的老師抓得不緊,不做作業老師也不會管,其實是誤解——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作業都被計入學期總分,不交作業就會失去一次分數。不過這樣的教育體製在任何時候不會一考定局,你總有很多次追上去的機會,這次不行下次好好做,最終你為自己的成績負責。

我第一次看她寫那樣的論文,驚訝得差點暈過去。因為我也在加拿大的 College 讀過書,我所有做過的作業形式,我女兒在小學裏都做過。現在她上初中,已經要自主選課,學校裏有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要求,什麽都要她自己做決定,我們做家長的不可能替她拿主意。她回來會跟我們交流,選了哪些課,為什麽選這些課,喜歡還是覺得容易過。

在國內的時候,還有一種論調說西方的數學學得淺,西方人數學沒有中國人好,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如果說中國人算術比西方人好,那我同意。畢竟漢語的單音節詞匯特征讓九九表容易背誦及普及。但是要論及數學,西方的學校教得一點也不淺,應用題更加實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麵麵。跟中國的教育不同的是,他們教原理,不搞題海戰術,如果學生自己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題做,往這方麵發展。

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為一個朋友的女兒辦過這邊的公立高中留學。她的經曆基本上跟我女兒差不多,也是一邊跟班學習,一邊到 ESL 英語班學語言。她上高中,跟我們上大學的感覺差不多。他們有一個班,這個班有個固定的教室,但是學生要自己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選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時間表,在不同的教室穿梭,隻有開會的時候才會回到自己的固定教室。他們是學分製,要修足一定的學分才能畢業。

十二年級畢業,數學也學到微積分。她當時聽課聽不懂,還回來請教我先生這個理工生。

要畢業申請大學,僅修購學分還不夠,還要在社區機構服務,做 Volunteer (誌願者)達到一定小時才行。

總的來說,西方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一個體製,一脈相承。西方的大學容易進,但是四年的本科讀出來很難,因為每一次小作業大作業都計入總分,大量的閱讀,小測驗, Group Project , Presentation 會搞得不熟悉這個教育體製的人疲於奔命,連本國學生都有中途放棄的,別說用非母語的英語讀書的國際學生,要像在國內大學裏那樣平時混混,考試前總突擊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方的大學裏沒有輔導員和班主任,但是有專門的機構幫助提出要求幫助的學生,從生活到學業到就業指導。基本上學生要為自己的所有所作所為,包括學習成績負責。一門課過不了要花錢重修,絕無任何通融的可能。

但是這種教育製度確實非常鍛煉人,特別是關於能力的鍛煉。如果要我對中西方的教育總體做個評估,我覺得還是西方的教育更加先進一些。

***************************

附一些西方留學小知識:

進入大學,語言也有要求。英語非母語的學生申請大學前要在加拿大有三年的學習經驗可以免考托福。不足三年要考,不同的大學對於托福成績有不同的要求。

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對國際學生的學費都一樣,大約 $11 , 000 加幣一年,包括學生的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生活費差不多也要這個數。不滿十八歲的小留學生要在就學所在地有永久居民或者公民做監護人。

西方的 College 和 University ,從八、九千加幣到一萬五加幣不等,視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而不同,基本上是本地學生的 2.5 倍。所以各大學和學院都很歡迎國際學生,以致在溫哥華等華人集中,有為了孩子上學才移民的地方,有居民或者公民身份的本地人申請大學難度反而加大。我朋友的孩子當年在多倫多申請多大,交了半年的國際學生學費,半年後他們家的移民申請被批下來,才轉為本地學生,按照本地人的學費標準交費。

據說這樣更容易些。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從輕軌站出來通往卡爾加裏大學處


卡爾加裏某教學樓一角 學生在休息午餐,享受陽光


SAIT —— Southern Albert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IT 的食堂。裏麵的經營單位都是外麵的快餐館,學生可以買飯,也可以自帶飯菜,食堂提供微波爐。



 

ACAD —— Alberta College of Art & Design ,就在輕軌站對麵。




私立學校,從小學到高中: Calgary French & International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