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科學理性精神的發展 概念入手由淺入深
1月23日,由天津科技傳播發展基金委員會、天津市科協共同主辦的科普報告會“科學理性精神的起源與發展”在科技谘詢大廈報告廳舉行。為了讓公眾對科學有更深入和全麵的理解,2006年,主辦方已經舉辦了三期報告會,並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此次報告會是主辦方在2007年舉辦的第一場報告會,由南開大學哲學係教授李建珊主講,觀眾們很早就紛紛進入會場,到開場時,已經需要加座了,可見係列報告會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反響與效果。
科學理性精神是科技文化重要內容
今年的第一次講座,以“科學理性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為開頭,由於大眾對這個題目不很了解,因此新年的第一堂講座從科學的最本源開始,讓觀眾全麵地了解科學的深刻內涵,可謂是為2007年的科普講座拉開了精彩的序幕。
在報告會開始,李建珊教授介紹了此次選題的背景,本來原定演講題目為“科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李建珊說科技文化起源與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史題目,也是科學傳播的重要內容。而且,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頭課,“世界科技文化史”已經設為南開大學全校2000名文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但這個題目比較大,在學校裏每個學期用34個學時仍然隻能描繪科技文化曆史發展的大概輪廓,因此在本次講座中,李教授濃縮了演講內容,把重點放在科技文化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理性精神”上。
在報告會上,李教授給出了很多西方哲學大家的事例,從畢達哥拉斯的“數是萬物本原”,亞裏士多德創立的三段論及形式邏輯,到笛卡兒的直觀—演繹法,從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讓觀眾感受了科學理性精神的發展曆史。
概念入手由淺入深
“理性,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理性,即理性是指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概念、判斷、推理認識的階段。在這裏,理性是相對於感性而言的。在哲學史上,理性一般是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以區別於感覺、意誌、情感等心理活動。但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領域中,理性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為了更好地讓觀眾理解,李教授解釋了“理性”與“科學理性精神”在哲學中的概念,“而科學理性則主要是指理性精神在科學活動領域中的體現,主要表現為數學理性、邏輯理性和實驗理性。”
李教授強調,科學理性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他列舉了五個階段理性精神表現形式的不同,包括希臘文化的理性精神、中世紀理性精神的扭曲、近代科學的理性方法、近代科學理性精神的發展以及西方近現代對技術理性的反思。
講到希臘文化中的理性精神部分,李教授說,科學理性在古希臘時期處於萌芽狀態,那時,古代希臘傑出的自然哲學家已開始擺脫原始宗教和巫術的束縛,用理性的自然觀來研究自然。因此在長期積澱後,先後產生了數學理性、邏輯理性與實驗理性的萌芽。而數學理性、邏輯理性和實驗理性共同構成了科學中的工具理性,它們分別為科學知識的精確性、條理性和可靠性(實證性)提供保證。
在中世紀理性精神的扭曲部分,李教授講到中世紀是一個封建神權統治時期,在曆史上過去常常被稱為“黑暗時代”。然而近代科學又確實是經由中世紀、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上逐漸孕育與發展起來的。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理性與信仰關係的微妙變化,數學以及邏輯在中世紀神學教育中始終被擺在重要的位置,為近代科學的興起埋下了伏筆。
自中世紀末葉起,一些異端的經院哲學家或多或少地看到了由於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傳統的對立所造成的弊端。如羅吉爾·培根在經院哲學盛行的時期第一個提出了“實驗科學”的術語,他清晰了解隻有實驗方法才能給科學以確定性,同時他認為“數學是一切其他科學的門徑和鑰匙”,這就肯定了數學在自然研究中的方法論地位。他不僅不把數學同實驗相對立,而且強調數學與經驗及實驗的密切關係。這就是近代科學的理性方法。隨後,隨著近代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哲學家們開始對於人們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的可能性問題,加以思考,使得科學方法論更加成熟,並使近代科學理性精神得到發展。
在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對技術理性的反思部分,李教授分析中國文化側重於知識的效用與人類目的相一致的價值理性,而西方科學文明則側重於科學技術實用性的技術理性,不能用西方科學文明中的理性來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當然也不能用後者否定前者。
科學傳播的新理解
談到科學普及,李教授講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傳統的科學普及指的是傳播科學知識,比較狹義,其二就是公眾理解科學,其中不僅包括科學知識的傳播,也包括二階科學普及,即科學哲學、科學精神、科學傳統、科學方法的傳播,當然也包括傳播對於科學的反思成果。
在談到傳播弘揚科學精神的問題時,李教授強調傳播內容應該包括科學傳統,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
對於目前我國科學家界與哲學家界不斷融合的趨勢,李教授表示很欣慰,他認為要加快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步伐,科學家應該參與到科學方法的普及中去。
精彩問答
現在社會各界應該重視科學哲學、科學觀的傳播,如果沒有科學哲學作為理念的基礎,技術會不會硬化?會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當然會。我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當中對技術理性造成的危害,也做了一些論證,在裏麵我提到,世界上技術理性已經發展到從高潮走向下坡路的階段,盡管人類在不斷提高的技術手段幫助下拓展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進入了一個更有生存保障的富裕社會,但是技術作為一種異己的、毀滅性的力量,其進一步發展卻有可能造成三個可怕的後果:第一,是對外在自然的破壞。現代技術對自然的征服和蹂躪導致了人類周圍生存空間的急劇惡化。人類現在麵臨的生態問題就其哲學根源來說,是與理性的工具化和技術化分不開的。第二,會造成對人的內在自然的限製,技術雖然延伸了人的某些方麵的能力,但是人的很多生理和心理機能,卻遭到了可怕的壓力,實際上,我現在使用計算機,有時也會上一點網,但是我特別深刻地感到計算機對我的限製。第三,是造成人與社會的單麵化。
最近各媒體都有對偽科學的報道,您對偽科學是怎樣理解的?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偽科學與科學的理性是一一對立的,不符合數學理性,也不符合邏輯理性,更不符合實驗理性,所有偽科學有共同特點,就是其提出的假說或者公理具有不可證實性,往往是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的一個大師,在他的著作裏特別提到如何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最重要的標誌就是看其是否能夠被證實,如果一個理論能夠用大量的事實來證實那就是科學的,否則是非科學。
在科學館這樣的場所,是否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表達科學的負麵作用?如何把負麵作用表達得恰如其分?
科學館搞的展品設計其實就是包括了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史、科學傳統等內容,關於科學的負麵內容能不能提,我沒考慮好,因為科技館應該包括一階科普(與對象性的科技本身的知識內容有關)和二階科普(與元層次的科技之思想、方法、影響、評價有關),二階科普包含著對科學社會功能的反思,但我們不必展開,隻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