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才能無畏――談論弗洛伊德者慎入
文章來源: 小米粥2006-09-30 23:54:04


弗洛伊德這個人真的是非常有趣。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出版九年後在德國再版時,弗洛伊德抱怨說九年間他的新的理論無人問津。他說,如果科學領域也允許報複的話,那麽作為報複,對於這九年裏出現的相關文獻,我也不理! 

嗬嗬,是不是有點象是今天的網絡寫手:不給老子捧場,俺也不給你增加點擊。

麵對若幹完全沒有讀懂或是充滿了誤解的評論者,弗洛伊德的建議是,再去看一遍他的書,或者幹脆說:看一遍他的書! 

很多時候,關於弗洛伊德理論的討論讓弗洛伊德本人完全沒有辦法回應,因為討論的內容完全不是他的理論。 

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最大的問題。 

首先要區分的,是心理學和心理分析學。 

心理學屬行為科學,包括很多不同的方向和多如牛毛的小方向,譬如我所在的學校就有認知(cognition),發展(developmental),神經(neuro-behavior),臨床(clinical),社會人格(social personality)。總的來說是實驗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在生物神經社會文化心理等等方麵的原因,其中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後來出現的所謂犯罪心理學,應當是從社會人格衍生出來,但我的感覺實際操作上更偏向於社會學而不是心理學。 (注:心理學還有一部分接近社會科學而非hard science,可以參考文末hotpotato的留言)

從廣義上講,心理分析屬於臨床心理學的一種,今天的心理學界把弗洛伊德封為psychodynamics的鼻祖。不過想想弗洛伊德最初發表自己理論的時候心理學界的表現,後來對他的接納顯得頗為諷刺。而且我更傾向於後來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解,盡管弗洛伊德本人出身心理學,但我總覺得無論是研究的對象還是研究的方法,心理分析和心理學或是心理學中的psychodynamics有著根本的不同,雖然都沾“心理”的邊兒,其實是兩個不同領域。 

心理分析有作為臨床的心理分析和作為哲學的心理分析,後者對於結構主義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對於哪一種,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發現,是潛意識(the unconscious)的存在。它所探索的不是夢境的內容,而是夢這種形式。注意弗洛伊德所用的詞不是夢(dream),而是夢的機製(dreamwork),這一點非常關鍵,需要仔細地說明。 

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夢的結構是三重的:夢的內容(manifest dream text),夢所反映的潛在(不是潛意識)的思想(the latent dream thought),和潛意識中的欲望(the unconscious desire) 如果我們從夢境所反映出來的想法來理解夢的秘密,結果一定是相當失望,因為這些都太“正常”了,最多是因為社會心理的因素而讓人不爽而已,所謂白天被“壓抑”的想法,完全是意識層麵的東西。把夢歸結為被壓抑的想法的反映,雖然沒有錯,但是等於沒說,距離弗洛伊德真正的發現還有老大一截。 

夢所反映的想法是從屬於潛意識的,但是,這種從屬關係不是直接的意義上的對應,而是通過強化壓縮和置換(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後成為文本化的夢境。夢,對弗洛伊德而言,無論多麽荒誕,是完全符合語言結構的,它真正的秘密,在於它所指向的潛意識。 

而弗洛伊德所說的“壓抑”,是潛意識中的壓抑。這種在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和我們心裏想的什麽根本沒有關係,不是說我想什麽說什麽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釋放出來的,因為它根本就無法被化減為正常的語言表達(或思維中的語言表達)。潛意識裏的欲望,一個人是根本無法選擇不壓抑的,它是在嬰兒時代就形成的,從一開始就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這種壓抑可以說是主體性形成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潛意識的欲望是夢產生的條件,同時也隻能附著於夢而存在。隻有當這個被壓抑在潛意識裏的願望附著在夢這種形式上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正常的(也就是意識範圍內的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思想以非正常的夢的機製表達出來,我們才能捕捉到潛意識存在的依據。這種潛意識驅動下的表達其實是一種掙紮,因為被壓抑的欲望是不可表達的,所謂夢中的表達,其實是在言說那不可言說,或者說,釋放那不可釋放的努力。也正因此,才會產生我們可以追蹤潛意識的線索。簡單地說,對心理分析而言,一個人“真正”怎麽想,其實不過是潛意識的一個症狀罷了,區別隻是這些症狀是否被主體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容納。如果沒有,也就產生了瘋子或精神病。 

澄清了基本的概念,再來看文化走廊裏金筆和托尼福的帖子以及眾人的回複,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當人們說潛意識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說意識,始終沒有脫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層麵。即使是在談論自我本我或超我這些與潛意識有關概念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出溜到了意識的範疇,用的固然都是弗洛伊德的詞匯,但是觀點都是相反的。譬如用自我本我超我來支持犯罪心理學中的各個類別,或者說夢境是idsuper ego都缺席的時刻,或者勸人們不要太壓抑自己雲雲。這些觀點的邏輯,其實都是弗洛伊德在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的最開始就反駁過的,沒想到有人說弗洛伊德,繞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起點,真是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另外再說句題外話,因為提到了弗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有人回帖也提到了馬克思在社會科學的貢獻不象一般中國人想象的那麽大,相比而言,韋伯(Max Webber)的影響不在馬克思之下。 

馬克思在哲學,經濟學,社會理論,乃至六七十年代英國興起的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影響都是結構性的,並不是簡單地總結了歐洲哲學政治經濟學。當然,中學或大學課本裏的馬克思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並且文革後矯枉過正,談論馬克思有極左的嫌疑,加上向商業社會的轉型,恐怕馬克思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但是就學術成就和思想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而言,如果要把馬克思和韋伯放在一起比較,韋伯是一棵參天大樹,令人仰視歎服一番,繼續趕路;而馬克思是一座山,是研究社會科學中很多問題都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資本論的語言平實,但是讀來常有震撼的感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P.S.
1。最後關於馬克思的一段修改過,原文記憶有誤且語多刻薄,bscz說的對:“沒必要”。

2。關於心理學的一段觀點可以堅持,敘述不是很嚴謹,附上Hotpatato的回帖可以參考。 

來源: hotpotato 06-10-01 20:02:23

1。作者界定心理學(很多分支的方法)更接近hard science,這一向是個爭論的話題,所以才會發生強調實證的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從美國心理學會(APA)中脫離出來。但特別是臨床心理學等研究人行為的學科,再接近也不是hard science,因為其他變量實在太多。而且既然作者也承認心理學分支繁多,那麽說“弗洛伊德也聲稱自己是心理學家,但從他往後的這一支和心理學已經沒有關係了”,未免失之偏頗。

2。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其後他的追隨者,包括Adler、榮格等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學派而統稱為psychodynamics,強調兒童時期的經曆對人心理、情感、行為的影響。雖然在臨床中目前比較流行的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但psychodynamics到現在仍然是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幫助病人深層次理解、接受自我所運用的重要一環。所以,如果說從弗洛伊德“往後的這一支和心理學已經沒有關係了”仍舊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