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
文章來源: 飄塵永魂2009-12-28 06:03:58
古典詩詞賞析——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題 解】

    這首小詩描繪了初冬時節山中景色。詩中所寫的荊溪在藍田,故
此詩當作於王維居輞川期間。

    句 解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
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詩裏寫的,大概是其穿行在山中的上遊一段。

    詩人到山中遊玩,行走在山路上,路旁溪流彎彎曲曲,潺潺作響,
似乎與人作伴。由於初冬時節雨水稀少,水位下降,山溪變成了涓涓
細流,溪底的嶙嶙白石都露了出來。水清石白,顯得特別清淺、明淨。

    詩人寫山中冬景,首先點出“溪”與“石”,抓住了初冬山溪的主
要特征。石從水中露出,水因石而作響,山中顯得如此幽靜而又不無
生機。透過詩篇,我們似乎能看到溪水清瑩澄澈之色,蜿蜒穿行之形,
耳邊也仿佛流淌著溪水潺潺、水石相擊的聲音。

    天氣轉寒,秋天裏絢爛的紅葉已經凋謝得所剩無幾了了,詩人卻在
山中意外地發現了幾片。雖然稀少,比不得秋日的萬山紅遍,但這冬
日裏的幾抹紅,卻並不讓人覺得蕭瑟、淒涼,反而讓透著寒氣的陰冷
山林有幾分溫暖起來。在幾片紅葉隨意的點綴下,初冬的山景既不至
於過於荒冷落寞,也不顯得繁縟華豔,清雅柔和,恰到好處。

    詩人漫步山中,首先被溪水、白石和耀眼的紅葉吸引。所以,詩的
開頭是兩組特寫鏡頭。隨著詩人逐漸深入山中,對初冬之山的感覺越
來越深,詩人轉而展示山的全貌。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冬日的山林,帶給詩人一種奇特的感受: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蒼
翠的山色卻濃得潤濕了人的衣裳。

    冬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翠”從何而來?原來冬令少雨,山色空明,
山中蒼鬆翠柏經過寒霜浸染後變得更為蓊鬱蔥蘢。所以,山路四周有無
邊的濃翠。而“翠”又何以“空”?蒼鬆翠柏是有形的實物,它們所營
造出的蒼翠山色卻難以觸摸,是流動的,彌漫的,空靈的。“空翠”的
山色又怎能“濕人衣”?它們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汁
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裏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於這樣的“空翠”
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裏,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恍
惚中,一陣微微的涼意襲來,仿佛是這無邊的濃翠打濕了衣裳,所以盡
管“山路元無雨”,詩人卻感到“空翠濕人衣”了。

    初入山中時,詩人還是一個客觀的觀察者,而此時,他已經迷茫在無
邊的“空翠”中。視覺、觸覺、感覺的交互作用,使詩人覺得這滿山的
濃翠欲流欲滴,從而產生了這樣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

    同樣寫山中無雨而衣濕,張旭的《山中留客》寫道:“縱使晴明無雨
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寫的是雲煙深處濃厚的雲氣
能沾濕衣服;而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濕衣”卻是幻覺,
抒寫的是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兩首詩一實一虛,各臻其妙。

    評 解

    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盛讚“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就曾以此詩作為例證。讀罷這短短二十字,的確使人有觀賞山水畫卷的
感受。詩的前二句類似繪畫的工筆摹繪,繪形生動逼真,著色明豔協調;
後二句則類似潑墨渲染,以大筆染過一片空翠之色,使之在整個空間彌
漫開去,形成一種迷蒙之色、無雨之雨,神韻、意境俱出。

    和王維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詩歌相比,這
一首小詩同樣表現出了詩人的閑適和澹泊,但卻多了幾分生機,毫無蕭瑟、
枯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