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愛讀書?和伍爾夫談讀書。
文章來源: yy562020-04-23 13:55:05

剛來美國,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美國人愛讀書。

坐在公共汽車上,等在候機廳,總有很多人手捧一本書,不管外麵多麽喧鬧,他們都是目中無人的享受著書和自己的孤獨。那時我很好奇,情不自禁地開始觀察,看看中年人,老年人他們一站車的時間能翻幾頁書。然後發現,其實是很有限的幾頁。但是,空閑時拿本書就是一種習慣。有一天,我在輕軌火車上看見了一位老年人,拿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書結果一頁書沒讀完就坐過了站。

我的忘年之交,Mr G一天讀一本書。每個星期,這個年過八旬一米九幾的老人,都會背著大書包步行七八個街區,到市圖書館換書。雖然說退休前他是某個大醫院的院長,但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選國會圖書館的工作。

記得小布什當選的時候,大家都嘲笑他連電子信都不會寫。但是有一天我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Karl Rove的文章,讓我大為震驚。文中提到,在2006-2008年,作為總統的布什讀了186 本書,平均每周讀將近兩本書。除此之外,他每年通讀一遍聖經,在做總統期間讀了十四個版本的林肯傳。

美國人讀書的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兒子小時侯,一到假期就去參見市裏的讀書競賽,獎品很簡單就是一本書。到了高中,他參加了兩次市裏的讀書競賽,獎品就是可以參加寫書人的宴會,在那,他見到了戈爾巴喬夫,基辛格。

可是,現在美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據說一般的美國人一年也就讀四本書。而且有27%的人連一本書都不讀。真正愛讀書的人是以色列人。在以色列駐中國大使館的網站上說, 40.1%的16-65歲年齡段的以色列人每周至少讀一本書。這當然比傳說中的每人一年讀64本書少多了。

最近,我讀了《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和《相約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過些天寫寫讀書筆記。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早晨起來,聽了慕容讀的《伍爾夫讀書心得》覺得不過癮,就找了譯文讀了一遍。書寫的對我有啟示而且很精彩。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出身名門,雖從未上過正規學校,但才華出眾,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奧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散文《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須有她自己的一點收入 及獨立的房間。

作為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她是如何讀書的那? 我歸納如下,

第一,她提到,“作為一個讀者,獨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質”。

“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權威學者請進圖書館,讓他們來告訴我們該讀什麽書,或者我們所讀的書究竟有何價值,那就等於在摧毀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恰恰是書之聖殿裏的生命所在。我們在其他地方或許會有常規和慣例可循——唯有在這裏,我們絕不能受常規和慣例的束縛”。

所以,我喜歡的書你不喜歡,盡管不必大驚小怪。記住自由精神是你讀書時的特權。

第二,開卷有益

“我們讀書時,大凡都頭腦不太清醒,目的不太明確;要不就是苛求:小說一定要寫得真實,詩歌一定要寫得虛玄,傳記一定要美化傳主,曆史一定要迎合我們的先入之見。而我覺得,讀書若想有一個值得稱道的開端,就必須先把這樣的成見統統驅除掉。我們不應該對作者發號施令,而應該設身處地為作者設想——成為作者的合夥人和同謀。要是你一開始就心存疑慮或者要求苛刻,那麽你就不可能從你所讀的書中讀出盡可能多的意蘊。反之,倘若你盡可能地敞開自己的心扉,那麽,一打開書,你便會從那隱晦曲折的字裏行間,從那些難以覺察的細微跡象和暗示中,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而當你沉浸於書中並不斷熟悉它之後,很快就會發現,作者給予你的東西,或者試圖給予你的東西,其實是相當明確的”。

 

第三讀小說要有想象力

“要了解小說家創作過程中的細微末節,也許最簡便的辦法不是讀,而是寫”。

“讀小說是一門艱難而複雜的藝術。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個小說家——某個大藝術家——給你的一切,你不僅需要有非常敏銳的感受力,還需要有非常大膽的想象力“。

第四讀傳記和回憶錄要充滿好奇心

就像“某天傍晚,我們無意間走到一座屋子前,隻見屋裏亮著燈火,窗簾還未拉上,屋子裏的每一層樓都似乎在告訴我們,這裏正在上演人生戲劇中的某一片斷。於是,我們的好奇心便會油然而生——我們讀傳記,首先也是為了滿足這樣的好奇心,難道不是嗎?我們看到那座屋子裏有各種各樣的人——仆人們正在聊天;紳士們正在用餐;一個姑娘準備去參加晚會,正在打扮;一個老太婆正坐在窗前打毛線——便會好奇地問: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怎樣的一些人?他們叫什麽名字?他們幹過什麽事,或者,有過怎樣的經曆和想法”?

第五,讀詩是要有共鳴

“隻有當我們自己似乎也想寫詩的時候,才是讀詩的最佳時機”。

“詩的情感不僅強烈,而且覆蓋麵極大,幾乎各種各樣的情感都在詩中出現過,所以我們讀詩的最好方法,就是比較,看看同樣的情感是怎樣用不同的手法表現的。我們先注意下麵兩行詩明晰與簡潔的特點:

 

    讓我像棵樹,倒下就是自己的墓地,

 

    一切都逝去,隻留下我痛苦的回憶。

 

再體會下麵這一節詩的節奏和韻律:

 

    沙漏中的沙粒一顆顆落下,

 

    時間分分秒秒地過去;

 

    眼看著我們一生的時光,

 

    在狂歡中白白耗盡;

 

    一切都將在憂傷中結束,

 

    到頭來,走向坎墓;

 

    厭倦了荒唐胡鬧的人回到家,

 

    歎一口氣,數一顆黃沙,

 

    沙粒落盡後他就要長眠,

 

    從此結束他多災多難的生涯。

 

再看看下麵這段詩沉靜和玄想的基調:

 

    不管我們年輕,還是年老,

 

    我們的命運,靈魂的歸宿,

 

    都將、也隻能與無限同在;

 

    可我們總懷著永生的希望,

 

    努力著、渴望著、期待著,

 

    這希望也永遠與無限同在。

 

再把這段詩和下麵四行輕盈、優美的詩句比較一下:

 

    看,巡行的月神升上天空,

 

    她無牽無掛,何處也不停留;

 

    輕柔又明亮,她緩緩而行,

 

    唯有幾顆星星,伴隨她左右。

 

或者,也可以和下麵詩句中奇妙的色彩想象作一比較:

 

    有人走進樹林,信步漫遊,

 

    隻見一場大火在林中燃燒;

 

    此人遠遠望著一撮撮火苗,

 

    心裏想:番紅花開得正好!

 

現在,讓我們想一想,詩人的藝術手法是那麽多姿多彩:他們既能讓我們做觀眾,又能使我們當演員;他們熟諳人性,既能創造出福斯塔夫,又能創造出李爾王。而這一切,就是因為詩人既不乏壓縮和簡化的能力,又富有擴展和渲染的才華”。

 

伍爾夫的好書太多了,而我最喜歡她的短篇《飛蛾之死》

https://www.sanjuan.edu/cms/lib8/CA01902727/Centricity/Domain/3981/Death%20of%20A%20Moth-Virginia%20Woolf%20copy.pdf

 

你讀書嗎?在世界讀書日裏你有什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