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了啥?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20-09-08 13:52:01
在一次party飯後的閑聊中,有一位坐在桌對麵的男士突然問我,你讀書除了作為飯後的談資以外,還有什麽用途呢?一桌人安靜的轉向著我,而我卻好像很含混,不能有一個明確的回答。我一輩子都這樣,大概是一份懦弱吧,或者不喜歡針鋒相對,對別人很尖銳的問題,天生是回避的,跟不上話。事後會腦補會反複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讀書的渴求對我是如此之自然,就好像你需要空氣,而突然說不上來它的理由。很久,我在反問著自己。我這個笨笨的腦袋瓜,閱讀是為了什麽呢?
 
我來試圖回答,第一層意思,就是我太渺小了,做不了什麽。但是至少,我要看明白,看清楚這個世界。比如,我會去找那些量子力學的通俗讀物,比如萬維剛老師講的量子力學,去試圖理解那些高精尖的物理學家在幹些什麽?隻是試圖去理解,作為人類的精英們是如何去探究,以至於一步步地推進對這個物質世界的理解的。盡管,讀完了以後,還覺得他們的解釋很牽強,和世界感覺到的世界,相差挺遠的。
 
還有一層意思,很庸俗。就是要找個主心骨。試圖尋找在這一切都是那麽多的不確定性的人生中,找到一個確定的,所應持有的態度。這樣,我就不再恐慌。比如,像古希臘悲劇中所描述的,盡管人們免除不了悲劇的命運,你可以悲痛,但不要憂傷,平和的麵對厄運和死亡。這樣的態度很讓我欣賞,也讓我感到力量。雖然知道路的盡頭是無盡的黑夜,但是歡笑地走完這條路和愁眉苦臉地走完則是人可以選擇的。”(吳軍)就好像在波濤裏奮力遊泳的我,在體力不濟時,突然抓到了一個船的船幫。它會給我帶來一份穩定感,安全感,依靠感。讓我攢足了力氣之後,可以再次奮力向前。
 
還有一層,更庸俗。我覺得,人活著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越活越容易。這是最底層的目標。你不希望總是在掙紮吧?不希望總是做不得已的事情吧?人,肯定是逃不脫這些事的。但我們的目標是,隨著我們自己的努力,這樣的情景會越來越少。我幸虧啊,不是個當今中國送外賣的快遞哥,因為送到一半時我自己一定先低血糖先餓了。要不,就是迷路找不找地方先急死了,或者被交通事故撞死了,或者被老板炒了因為晚送到了5分鍾。我知道我的低能的地方。忘不了我初三下鄉和同學們割麥子,一人一壟,我拚盡吃奶的力氣還是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麵。我的手在抖,筋疲力盡,喘著粗氣,直起腰來絕望的看著前麵的人們。那是一份定格,那是15歲的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定格。如果永遠是這樣,不如死了算了。那麽,我的出路在哪裏呢?我一輩子都不停的去摸索,讀書,也為此。如今能夠在床上躺著,在手機上打著字,在這裏胡扯,而不用去整天去送外賣,做我不擅長的事兒,一方麵是運氣,另一方麵也是歸結於自己的不停努力和尋尋覓覓的結果。
 
最後一層,是愉悅。好的作品,就像吃一塊蛋糕,或者像欣賞一個精美的雕塑。你可以做不出來,但你有能力去欣賞,也是一份滿足。而且這個欣賞能力是隨著你的學習而逐步加強的。這是一個正循環,當你的欣賞能力增長的時候,你就會感到更多,更豐富的世界。就好像是在讓你選擇,是願意關在在單調的房間裏,還是願意去看看精彩的世界?當然是後者。人可以有很多“觸角”,比如,你有味覺,可以品嚐好吃的,是視覺,可以去看好看的。這可以是旅遊給人們帶來的基本體驗。但讀書,會領你進入另一個精彩的世界,和很多精彩的靈魂對話。而且,你是主動的。看不懂,可以放下,去找別的看。多好呀。在這個世界裏,不需要扛著行李,買機票,趕輪船,便可以海闊天空,四處翱翔。
 
最好的地方是,咱不用拚體力,也不用拚腦力呀。這裏是一個自由世界,你願意去哪裏都隨你。翻開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吳軍說他在20歲的時候讀尼采的這本書,就明白了悲劇的力量,和人麵對悲劇所應有的態度?20歲?我60歲都看著雲裏霧裏的。我不知道要說他炫耀好呢,還是感歎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沒關係,放下找別的看呀。我不喜歡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盡管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是巨大的,但是,咱各活各的,彼此不妨礙。我高興,就跟你學習學習,不高興,扭頭走了。嘻嘻!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在這個與自己獨處的安靜世界裏,可以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