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重新養孩子...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18-07-26 19:54:23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舉例說明,試想一個一歲多的幼兒,離他十幾米有一個玩具,要得到這個玩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人大步流星走過去,拿給他。另一種方式,就是他自己連滾帶爬的挪了十幾米,拿到了這個玩具。通過這兩種方式,他的願望都得以實現。隻是,前一種方式讓它形成的感覺是,哦,大人很厲害;後一種方式讓他感知到,我太厲害了。
 
後一種方式,就會增強這個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一個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好,“我能行!”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提出來的一個重要心理學概念。
 
養育孩子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孩子的願望得以實現,他的生能量會增強,願望破滅,死能量會加強。第二,孩子的願望,最好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這樣就可以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大人幫他,就會破壞自我效能感。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多數是在一個沒有太多現實意義的成敗得失的世界裏,這是一個絕佳的練習場。作為父母,重要起了一個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家長有意識的去訓練他是多麽的重要。
 
而我,一點都不知道這件事要這樣做。回想兒子小時候的事情。一次,他下樓拿著一個錄像帶,一不小心,錄像帶滾落,摔碎了一部分。他撿起來問我,媽媽有膠布嗎?我給它粘起來。我覺得特好玩兒,多傻的念頭啊!都粘起來了怎麽還能插到錄像機裏再放呀。我就笑他。還有一次,這個小猴子在他自己屋子裏不知道折騰啥,把電視從電視櫃上給踹下去了,把牆砸了一個大坑。當時,我媽媽還在我這裏,他就去求外婆,問能不能在媽媽沒下班回家前,和他一起把電視機抬上去?他一個人抬不動。外婆說,那你在牆上砸了這麽一個大坑怎麽辦呀?等我回家一看,人家已經找了一張恐龍的海報貼在了牆上,蓋住了那個大坑。我哭笑不得。但我從來沒有意識去鼓勵他,有意識的去培養他去自己完成事情,表揚他自己處理問題,--自我效能感!我幫他做的事不多,我其實是因為自己精力體力不夠,而不是有意識的去培養他他的自我效能感。這些地方想起來,自己做的其實挺差的。
 
如果重新養孩子,會不會好很多?他會不會比現在能幹很多?唉,很多事情,當你需要哪些知識的時候,你是沒有的。當你有了的時候,已經晚了。關於養孩子,我總喜歡回顧,兒子曾經問過我,你回顧有什麽用啊,我又沒有弟弟妹妹。總結出了經驗,也用不上了。所以啊,有時候,真想倒回去,有些事情可能會做得好一點。突然間想起鄰居的的一段話,他說,這是他build的第四個房子,每個房子都有遺憾,每次新建一個房子的時候,他就會說,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不會再犯那些錯啦,結果呢,又有了新的經驗教訓,哈哈哈。是不是養孩子也是這麽回事?
 
關於養孩子,真的一個孩子是太少了,一不留神,就長大了。還跑得那麽老遠, 有點想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