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腳本?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17-12-25 08:42:10
習慣於睡前的閱讀,昨晚,是武誌紅的心理學文章。他提到所有優秀作家的好作品之所以打動人,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從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才能打動受眾。他們在說自己的故事時候,在很深的挖掘自己的人性中的某個側麵,而在那個層麵上,很有可能也是許多人自己的人性,因而產生很深的共鳴。他說到小說《飄》,說到它和作者本身的人生體驗有很多的契合。他說道白瑞德告訴郝思嘉他再也不愛她了,郝思嘉追出去在院子裏的大霧,看著這團霧,她驚呆了。對對對,我記得那個細節,那團大霧。他說,這團霧,可能就是郝思嘉潛意識裏的那團霧,人生的迷霧,人性的迷霧。他說,心理學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可以幫助看清你眼前的迷霧。
 
他提到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腳本。這是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伯恩提出“人生腳本”這個概念。伯恩認為,每個人都在童年時代形成了一個“人生腳本”,像是一個人的人生劇本一樣,會有開始、展開、高潮、結束和尾聲。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很深地去認識自己的話,我們並不知道這個腳本是什麽,隻有當它真實發生了、展開了以後,我們才會知道。
 
我開始回想自己的人生腳本,是的,在它展開之前,我不知道它是什麽,也就是說,再碰到了一係列的偶然事件作為人生閱曆的時候,很多人性深層的東西才開始體現,不然它就沒有界麵,無從附著。而這些東西,也在人生的經曆中,被支持,被打擊,被修正著,曲曲彎彎的形成了木質化的自我。
 
回憶著,比較著,發現更喜歡現在的自己。為什麽呢?現在的自己,從15歲起的半月板切除,經曆了三次手術,每次都要切割點東西,身體已經殘缺不全了,體力精力也在相對低的水平上,但我覺得自己的“魂”在長,從一個弱弱的,膽小的小苗,成長為一棵老樹,而這棵老樹的殘破,並不影響我對她姿勢的欣賞。我發現了一個秘籍,把自己變得強大的秘籍,那就是你要實實在在的,你要坦誠,不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毫不隱瞞的做一個時時在精進,在成長的不完備的自我--比如一頭死豬。
 
這是一種姿勢,或者說很根本的態度。這之上可以有很多枝條的生長,有對有錯,但你不怕,錯了就毫無吝惜地砍掉,重張,就這麽簡單。這份簡單讓你獲得了一份自由和輕鬆。可以沿路摘及果實,吃掉,變成肌肉,繼續前行。就像我昨天在聲樂課上和老師說的,我知道自己有100個錯,沒關係,一個一個改,改一個就少一個。就像是已經在地上了,就沒有了被從高處打下來的危險。
 
有一點點高興,因為找到了這個姿勢。
 
那麽,什麽作品在我心裏有著共鳴,從而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內心呢?有名的作家?一下想到了剛看完的《芳華》,比較著正在看的HBO的《Newsroom》,還有喜歡美國暢銷書的作家Danielle Steel的小說。 看完芳華的第一個感受是心裏堵得慌,那是一個自己親身經曆的,令人詛咒的年代。那個年代是把人性中最醜陋的東西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年代,對我小時候的經曆,真的是一場願意早點醒來的噩夢。中國文化中有一種悲劇,就是在你麵前把一個精美的瓷器打碎,讓你捧著這些碎片唏噓不已,帖回去也不是從前的瓷器了。但是你怎麽想,它都是非碎不可,這就是命!《芳華》裏,人的善良被人利用和踐踏。讓我看了好久都拔不出來,這就是他的藝術上的成功吧。而美國劇 《Newsroom》,讓我覺得他在講故事時,盡管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翻出的最後一張牌是人性中的善良,它是那麽強大,像是在你心裏有這一陣陣漣漪,逐漸的擴散開來,深入下去,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我在想,這也是我為什麽喜歡美國文化中的這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心裏的那份共鳴。心裏喜歡美好的東西,講令人難過的故事,這個年紀了,不看也罷,嘻嘻,原諒自己:)))
 
在一係列的自我審視中,我常在審視自己寫東西的內在衝動究竟是什麽?此刻,有一點清晰起來,它除了一種把新的認知和自己進行一種“縫紉”之外,更重要的是“確定”,那就是把自己真實的,好的東西,哪怕隻是一點點,在內心裏確定下來,踩實了,繼續成長。我猜,也許這些年的博客在幫助我,因為我寫下來了便是一種自我強化,而且所有來訪的朋友,留言的朋友在幫助我,給予我力量,幫我確定方向,給予我肯定,讓我有動力保持好的,改掉錯的,前行。
 
咳咳,今天是聖誕節,順祝所有來訪者,留言的,默默關注的朋友神誕快樂,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