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生涯的一點反思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16-03-27 13:41:54
“你可以分享您的學數學的方法嗎?我也是個文科生,可跑到海外後居然在銀行裏一天到晚和數字報告打交道。總覺得自己對數字不敏感,一大堆數據要能看出門道來,還真的是個難題。在想是不是自己要每天做點高中數學習題來增加自己對數字的敏感性。唉,歎氣中。。。。。”
 
偶爾來到自己的博客,看到這個留言,真的是感慨萬分。希望我的切身體會能對這位同胞有些啟發。
 
我也是個對數字不敏感的人。更確切地說,是個不喜歡數學的人,盡管讀了一個本科和兩個碩士,都是數學係的,盡管都是優等生,沒有用的。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敏感就是不敏感,你可以揪著自己的耳朵去做個好學生,硬著頭皮去做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但是,從心裏發出的那份喜歡和親近,是沒有的。
 
我領著自己的耳朵,硬著頭皮學的數學,做的是IT,一輩子,直到退下來不幹了,才發現自己就像一隻從盒子裏放到大海裏的章魚,可以肆意伸展委屈了多年的觸角,那個舒暢啊,自在啊。早幹嘛去啦?可悲嗎?嗯,有點。那問問自己,問題出在哪裏呢?… 那天和朋友聊天,她說問題的根源是你太聰明了,人家不喜歡就學不下去,自然換了方向,可你呢,不僅學得下去,還學得挺好。嗯,我覺得不是。自己認為這根源是對內在的自己不信任,或者說,個性吧。
 
這輩子最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我“應該”怎麽做?我是不是不夠努力?然後,就是苦逼自己。上個周末和兒子通電話,他說道自己每周都是90個小時的工作,身體有些吃不消,腦子裏也在想值得不值得。但他最後問自己的問題是,我是不是“應該”堅持下去,如果“應該”,那就要堅持下去。我心裏震驚了,兒子,千萬別!!! 我和他說,其實,很多事,要隨心,而不是隨腦。心裏不覺得對勁的事情,就是腦子覺得應該,也得三思而行。工作的環境,如果太不健康,逼人太過,就要換。因為如果你不及時按你自己想的去活,總有一天,你就不得不按自己活的方式去想。
 
當年高考,報的是文科,但考的並不好,歪打正著的隻有數學分高,被告知可以改行學數學,自己就糊裏糊塗的跟著拐了,當時還並不清楚自己的擅長。後來做了一名數學老師,幹得風生水起,那是自己已經很清楚自己就是塊兒當老師的料。但出國以後,卻因為IT好找工作,掙錢相對多些,就往這裏使勁,開始做BA,也還不錯,但知道寫程序掙得更多一些,就又逼著自己往裏鑽。現在想想,如果還是在做老師,或者還是在做BA,也許不會這麽早就退下來。要說為了掙錢多,也可能是我們這代移民的一種對生存空間感到危機的一種直接反應吧。
 
 
如果我能重活一遍,我一定會給自己內心的自我更多的空間。靜下心來想一想,我的擅長是什麽?我的熱情在哪裏?和社會的切入口在哪裏?可以不可以找到發展方向?而不是逼著自己去做暫時可以掙到更多一點的錢,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熱情的事。
 
如果我能重活一遍,我會找一個事業做,這個事業會培養我的一個能力和資質,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而不是再用每天的一點點精力去僅僅做一個腦力的藍領。我想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拓展自己,發現自己,提升自己,在認識外界的過程中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力的邊界。隻有這樣,才可以更確定生麽是自己的擅長。聰明是屬於年輕人的,但智慧卻需要閱曆的積累,所以,常常有著很智慧的老人。
 
如果我可以重活一遍,我一定要從事一樣可以工作到90歲的事情,老了可以有彈性,可多幹可少幹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一些挑戰性的,比如科研,比如教音樂,像查理.芒格,他一輩子做的三件事,投資,慈善,哲學,一直幹到九十歲。
 
我不是天才。我有幾點聰明,我隻不過就留在這幾點裏麵。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裏。如果你問起(你是否超出了能力圈),那就意味著你已經在圈子之外了。——查理·芒格
 
嗬嗬,我就是常常在圈外掙紮的人,告誡自己“應該”在圈外掙紮,並告知自己這叫成長。
 
還好,我的生命還有一些好時候,這就是我為什麽停下工作。因為我內心裏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再做下去,你就是在浪費生命!” 當時我驚訝,我不解,我的腦子不懂自己的心在說什麽。 昨天和一個閨蜜逛街,她又提起這件事,她說,當時大家都覺得奇怪,你為什麽幹得好好的,說退就退?看來,是哈,有時候,真的是要聽從內心的召喚。
 
我還是在掙錢的,以我喜歡的方式。但我有更多的時期去讀書,不為別的,是是為了內心的豐富,思辨的快樂。有更多的時間去高高興興地跳舞鍛煉。我喜歡這樣一種奢侈,如果它可以被稱為奢侈的話:那就是我已經不需要外界的眼光對我自己的認可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內心需要。人是可以活的像孩子般單純而快樂的,真的,我現在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副生命的田園油畫,一筆筆地添加著豐富的層次,希望自己是生命中的長江入海口,舒緩而寬廣。
 
哎,不用重活一遍啦,就好好過剩下的日子就很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