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的破壞 --孩子教育和養生中的共同點
文章來源: 南山碧竹2014-01-21 12:01:35
有一天,在聽一個節目,一個說爛了的話題。說中國父母總是批評小孩,孩子容易失去自信,美國父母總是鼓勵小孩, 孩子容易任其發展。這各有利弊,這個究竟該批評多少為適度? 我一下就樂了,多麽傻的問題,怎麽回答!?

結果,被問的人(吳伯凡)說起了鍛煉身體,這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問題。他說, 這個鍛煉身體,其實就是在適度的破壞,讓肌肉組織重建。但重要的是適度,多了就會受傷,少了不管用。我仔細想想,哎,對哈, 每次拉筋壓腿,不是很酸疼嗎。 鍛煉狠了,幾天都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之後就增長力量了。我兒子說,鍛煉時,一定要在實在都做不動的時候,再加兩個。最後兩個才是長肌肉的。前麵的都不管用。所以,每次我做不動了的時候,就想著, 拚死也要在做兩個,不然都白費了啊。吳伯凡說,這個生長,就是對以前固有結構的一個破壞,在新的修複中,搭建新的結構。太有道理了!

去年夏天我們回國去做康複,那位按摩師就是跟我說,當你感覺到肉裏有疙瘩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它揉開,不論多疼。揉開了,就會好起來。那不就是對已經不正常結構的組織的一個破壞嗎?破壞了,就得重長, 就長好了。拔罐也是阿,為什麽把的都是黑紫色的,都是淤血啊, 把毛細血管破壞了,重長,就都是新鮮的好毛細血管了。也就通了。我自己的腿疼就是這麽好的呀。

再說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道理呢?也許。其實任何認知係統的進步,都是對以前的部分否定。自己學習的時候,恍然大悟,哦,不是這樣的,其實是那樣的。這不就是對自己以前認知的否定嗎,或者說修定嗎?所以,以鍛煉身體的思維,去麵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視角。

其實`,不論是思維,認知,還是肌肉,韌帶,膝蓋,還是歌喉, 都是在一次次的否定中進步的。重要的是讓自己或者孩子看到自己在不斷否定中的進步。 知道破壞,或者被告知不夠好隻是在進步的進程中。他會不會就更有信心裏一些呢?有時候,孩子不了解他自己的定位,所以氣餒。以為自己沒有進步。肯定孩子的努力,再問問他是不是盡了他的所有力,就足夠了。從我自己當媽的經曆中,我更注重他在過程中是怎麽想的,怎麽使勁的。在這個上麵看看能不能幫到他。結果是什麽,就是什麽了。我相信,人天生就有力量的大小,領悟的快慢,能力的高低, 再使勁也上不了天。要能知道自己的scope, 在自己的scope裏如魚得水的活著,就好了。

經過努力,而看到自己的進步,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它會給你帶來很多的鼓舞,讓你更進一步。我覺得家長能讓孩子看到這一點,就是很好的家長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是愉快的生長。嗬嗬,總時“後”之“後”覺, 明白了,孩子已早已成人了。下次周末他會來,和他聊聊這個,看他怎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