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事,還是慢一點的好
文章來源: 王二傻2010-01-13 23:33:56


馮友蘭高壽,眾多健康雜誌蜂擁采訪。當來者正而八經地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時,他說隻有三個字兒可以奉告:“不....著.....急”。
其實我們稍做觀察便不難得知,做事沉緩之人大多高壽,畫家,音樂家,科學家都慢,急了不行,急了出不了上品,不急一般都長壽,也就都成了大家。這是正證。

朋友有小兒,放假了嚷著要去迪斯尼,當爹的做慈祥狀,娓言相勸,說已去過了,這次換個地兒。兒不依,糾纏不休。三分鍾沒過,這當爹的便起了急:“不去!反了你小子!”小兒知爹有此德行,從此不提遊玩這事兒。“糾纏”是少了,可家中也少了許多溫馨。

大哥新家,隔園居婦人,哥說雖花園雜亂些,人看著也還賢淑。一日突登門造訪,聲稱其已入教,此教又如何是好。大哥耐心聽完,答說“入教很好定可修身養性,無耐加班頗多,怕是入不了。”婦人不甘,仍苦言相勸,哥含笑不為所動。婦起身而言“有啥了不起的,不入就不入!”。這二則是反證。

還是別急的好。人一急,就不周到不全麵,就容易出疵漏拙,甚至難免生出些笑話來。毛澤東贈詩在抗日前線的丁玲“咋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讚她文武之道都是殺敵,身份變了,味道沒變。咱這兒看到的,往往的是前半場一身份後半場另一身份,味道大變。齊家治國的浩然絕唱猶言在耳,茶肆酒樓的叫罵已然響起;轉換之快,象網上的音樂盒子。或問何以然?回答還是一個字“急”。

“有話慢慢說”,也要“有話慢慢聽”,讓人把話說完更重要。隻有聽人說完了,您才好做出基本的判斷。08憲章,張磊捐款,Google風波,都得多聽聽多看看,要發言則善莫大焉----兼聽則明。隻是“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有一說一,就事論事的好。別預設,少揣測,更別拿正經事當八卦,做些家長裏短的“延伸式閱讀”,自以為聰敏抖出“黑幕”,殊料抖出一派小家子氣。Google風波乍起,必得等等看,就是Gmail這麽簡單?我不信。張磊捐款,批教育尚有理三分,批愛國怕是扯遠了。你說千道萬有人隻來一句:老美捐錢給中國又怎麽說?噎你喘半天粗氣。看出來說愛國顯然太急,沒想好。依我看,倘若“愛國主義”真走到這步田地怕是連“民族主義”都算不上了,頂多也就一個“叛國主義”-----您想這事要跟“愛國主義”扯上關係,那“愛國主義”還能剩幾個盟友,又有誰從心裏看得起這般品質的“愛國主義”?我們總不能象我三弟說的,“愛國就是愛村長,村長收糧照顧我”吧。“與萬物同流,便能與天地同流”,“齊國治家平天下”,“大同世界”要的是氣度與胸懷,從深邃曆史中走出的央央大國,怕沒人愛?也太沒自信了。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評論孫科說:“他是中山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氣,;因為他在外國長大,所以有洋人脾氣;因為他是獨子,所以有大少爺脾氣。他有時隻發一種脾氣,有時兩種一起發,有時三種一起發。”孫科早死了,有三種脾氣、三種脾氣一起發的人象是越發多起來了。一種脾氣三種脾氣都不好,急了,對自已身體不好。從心底裏為網上無數“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謙謙君子叫好。

道問學必究德行,評天下當知自我。沒有大儒先賢吆喝的那種“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功夫”的修煉沒關係,說偏了,說錯了也沒關係,成儒得道是大工程,誰又能說什麽。像二傻我,提半瓶子醋成天瞎晃,沒什麽真貨早晚忙著顯擺,可咱不怕丟人,緊要的是,咱本性就急但咱記著千萬慢點別傷人,咱別在風花雪月懷古論今的酸味中,再又弄出些市井潑皮的下流最要緊。弄文之人,弄丟了咱安身立命的那點酸氣,想來是羞人之事。因此說來,有些事還是多看看,多想想,不跟風,“慢半拍”的好。當時不覺得,過後多是暗自慶幸。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