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譴責資本主義?
文章來源: 起時2009-10-29 11:59:42

最近,網上出現很多譴責邪惡的資本主義的文章,認為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私人經濟胡作非為,造成了金融危機和崩潰。還有在麥克·默爾的《資本主義:愛情故事》的記錄片中,把資本主義比喻為惡魔,呼籲消除資本主義,還宣揚所謂的福利製度下的社會主義,保障人的吃飯,住房,和看病,休假,等等權利。這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在政治課上學到的社會主義最終要戰勝資本主義的理論,而且沒想到這麽快就要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發生了。但到底什麽是資本主義呢? 現在的美國還是不是資本主義社會? 是否還有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原則下的自由和公平競爭? 到底是資本主義本身變了質,還是人和政府改變了資本主義,反而栽贓於資本主義? 金子被蓋上了牛糞,我們是否就要譴責金子是臭的,還是牛糞?  

什麽是資本主義呢? 

資本主義並沒有100%的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但通常我們概念裏的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製度,在這樣的製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借助雇傭勞動力的手段進行生產並創造利潤。在這種製度下,商品和服務借助貨幣在自由市場裏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行使,生產和銷售主要由私人公司控製並互相競爭。簡單說,資本主義是一種自由市場經濟製度。是一種鼓勵私人在公平競爭條件下追逐最大利潤的經濟製度。 

而什麽是自由市場經濟? 

亞當·斯密於1776年給世人貢獻了他的為自由市場經濟奠基的偉作 – 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 出版後,就成為了重商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學說的分水嶺。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提出後,沒有任何政府或國家對它進行嚐試和實踐.隻有美國在建國初期,美國的開國之父們接受了這個自由市場的概念,並予以實踐,當時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如下的理論基礎上的: 

·       分工生產 - 允許個人和公司從事他們最擅長的產業

·       在自由市場的環境裏進行商品交換,而不需要政府對生產,價格,及工資進行幹涉

·       通過自由市場,在供給需求的基礎上提供人們所需,而沒有政府強加的壟斷

·       商品的價格是在供給和需求的基礎上的,通過競爭而製定的

·       盈利是基於商品和服務的價值

·       競爭是基於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及降低價格 

自由市場經濟的四條準則: 

自由市場是基於對經濟規律的尊重,任何一個自由市場經濟體必須維護以下四條準則,而政府不能幹涉這無形的手下的任何基本規則: 

·       嚐試的自由

·       購買的自由

·       銷售的自由

·       失敗的自由 

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 

美國的開國之父認同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經濟繁榮的最大威脅是政府對於私人企業經濟活動的隨心所欲的幹涉。從曆史上看,包括了控製價格,工資,生產,發行,批準壟斷,或對某些產品進行補貼。 

但是,政府還是應該具有如下四個領域的合法責任,這包括了政府的政策職責用來防止: 

1.     非法的組織在市場進行強買強賣

2.     對產品的質量,地點,及買賣的商品所有者進行的欺騙

3.     排擠競爭的壟斷

4.     商業罪惡行為,包括色情,淫穢,毒品,酗酒,嫖妓,及商業賭博 

美國開國之父對於政府在經濟活動中角色,可以由華盛頓的如下觀點來概括: 

讓我們(政府)接受這些有力的措施,而不要去限製物品的價格  這是有違事物的本質的,及不實際的。但是(政府)要懲罰投機,壟斷,高利貸,及高稅收。” 

在這個自由市場原則的指導下,美國在1905年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美國隻有占世界5%的陸地,和6%的人口,但50%以上的產品,包括服裝,食品,房屋,交通,通訊,以及奢侈品等,都是由美國人生產的。 

1900年後亞當·斯密就失蹤了 

盡管自由市場經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自20世紀初開始,美國卻開始背離了自由市場下的資本主義製度,並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金權主義。華盛頓和華爾街的同盟,改變了美國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規則。 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涉,和幹預,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從去年的金融危機,對華爾街的救助,汽車工業,保險業的國有,到現在還未定局的醫療及金融改革。美國政府推行的是一種金權主義保護特殊利益集團主義“too big to fail”主義,是盈利私人化,損失社會化的主義。我不知道為什麽人們還在稱這個為資本主義。甚至在麥克·默爾的資本主義:愛情故事的紀錄片中,稱此為魔鬼資本主義,但是,這已然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了,是另一種形式的經濟製度,準確地說可稱為金權主義,因為這時一種金錢和權力結合的經濟製度,是金+權在控製國家的經濟政策,立法,盈利,甚至輸贏。美國資本市場已經沒有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私有經濟被這個金權主義經濟所排擠,萎縮,甚至逐步消亡。私有經濟為了生存,必須與金權主義聯盟,以期得到保護和盈利,而盈利又會用來供奉權力。 

美國今天的金權主義經濟: 

美國的如下所作所為已經說明美國已經脫離了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 

1.     自由市場最重要的規則是優勝劣汰,但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每當有重大的金融危機發生,美國政府總是打著保護金融係統的名義,保護一些和政府關係密切的金融組織,以致這些金融組織在近十年來,盲目追求利潤,不顧後果的冒險,擴張。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出了麻煩,政府最終會救助他們。這次的金融危機再次證實美國是一個沒有優勝劣汰的自由市場。而沒有優勝劣汰的市場,是盈利私人化,損失社會化的市場,和自由市場的基本原則根本相背。一個不遵守基本規則的自由市場,是政府主導和決定勝敗的經濟,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下的資本主義。  

2.     貨幣發行被中央銀行所控製,且操縱利率。 銀行利率應該由自由市場決定,而不是中央銀行控製。自1913年國會立法成立美國曆史上的第三個中央銀行(聯邦儲備)以來,美國金融政策就被這個號稱獨立的準政府機構所控製。這個準政府機構被賦予獨立的權力來代表美國政府,利用利率的調整來穩定經濟, 和控製通脹。將近100年的曆史證明,這個中央銀行的金融政策造成了無數次的虛假繁榮-衰退,以致大蕭條。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由房產泡沫破裂開始的,而造成房產泡沫的一個重要元凶,就是格林斯潘領導下的聯儲,在2003年把利率降低至1%,並持續了一年,造成了低廉的資本,信用在房市場泛濫,最終導致危機的發生。這種人為製定利率的政策完全擾亂了自由市場的正常運行。  

3.     美國政府近幾十年來製定的令人費解的,有關企業合並,買賣,股票交易的規則,還有最低工資製,價格控製(租房限製),貿易保護,國際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組織,都是利用複雜的立法,達到政府控製金融和經濟的目的。而普通的納稅者,永遠也不會明白政府的作為是否符合自由市場的遊戲規則,因為重大立案和產業規則,都是在特殊利益集團的遊說下,通過收買國會立案的。奧巴馬上台後的數次重要立案,像刺激經濟法案,減排法案,(Cap and Trade, 現在的醫改方案,金融救助方案 TARP),立法長達上千頁,沒有一個國會議員認真讀過立法,就匆匆進行投票了。我還記得眾議院少數當領袖,共和黨議員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在眾院投票前的發言時,走上講台上,把上千頁的經濟刺激方案扔到地板上,激憤地說道:沒有一個議員,沒有任何一個,讀過這個立案,1100頁的立案,從昨天午夜收到,到今天就要投票,沒有一個議員知道裏邊到底是什麽?如果國會作為美國的立法機構,以這樣的程序立法,而且是有關恢複經濟重大議案,那我們怎能保證自由市場的正常運行呢?而且,在產生糾紛的情況下,如何讓司法審判?  

4.     政府對農業,教育,醫藥,保險,金融,福利,社會保險的的特殊政策,龐大國防預算下的軍事經濟,特殊利益集團和政府的特權合同,使華盛頓變成了美國的經濟計劃中心。政府和國會成了為特殊利益集團服務的機構,金錢換權力權力換金錢”, 成了華盛頓和華爾街的()規則 像伊利諾州州長華德·布萊國維奇 Rod Blagojevich 企圖用1百萬元的價格,出賣奧巴馬的參院席位,而被彈劾。華盛頓和華爾街之間隻是隔了一道旋轉門而已,官員卸職後即從商,或為說客,而商人參加競選,當選後用權力為特殊利益集團更改遊戲規則。像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萊利·薩默斯,在克林頓執政期間的1999年,作為財長,和華爾街串通在一起,通過國會重新立法 - 現代金融服務法(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通過此立法取消了長達60年的,在大蕭條後設立的格拉斯·斯蒂高爾法(Glass-Steagall Act)中的關鍵條約,即不允許任何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政券公司混合業務經營。許多經濟學家,包括奧巴馬在內都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個立法。這些特殊政策,遊說,也極大地幹擾了自由市場的正常運行。  

5.     奧巴馬在上任後數次表示, 在危機時刻,政府是唯一的答案。隻有政府可以挽救金融體係和國家經濟。不管政府是大還是小,隻要做得事正確就可。他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他在當選以後,繼續堅持對金融業的救助方案,而且滲入至其他領域,像汽車業(通用的國有化),保險業(AIG 80% 國有化),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監護conservatorship)。及最近的醫改,和金融業的改革方案,無不顯示出,奧巴馬的改革,比大蕭條時代的羅斯福新政還更激烈,更快速。而他的刺激經濟政策,根本違反了自由市場的基本規則,而且他沿襲並擴張了布什的經濟政策,用納稅人的錢救助華爾街,和企圖控製其它產業。2009年的政府預算赤字近三萬億。這一切都是對自由市場的繼續擾亂。而且極大可能他要重蹈羅斯福新政的覆轍。 這裏,我要說明一點:羅斯福新政對大數人來說是個曆史誤區,主流經濟學家們一直認為羅斯福實行的經濟刺激計劃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挽救出來,其實,他的新政不過是類似的奧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製造了暫時的虛假繁榮,但又導致了美國在二戰前再次陷入蕭條,失業率在1939年幾乎再次達到大蕭條時的20%。而最終把美國從第二次蕭條中拯救出來的是二次大戰的戰爭經濟  

為什麽要譴責資本主義? 

總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沒有失敗,是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幹涉,導致了失敗。特別是自1913年來,國會設置了聯邦儲備以來,它的使命本是代表政府製定美國的金融政策,及穩定金融市場,但不幸的是,自從它誕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就一直在重複虛假繁榮-衰退的循環周期,每一次繁榮過後的危機,都造成社會財富的轉移,產業結構失調,和漸進的通貨膨脹。而且通過對權力的腐蝕,這個美國政府的第四分支機構,利用對金融業的控製,通過逐漸對華盛頓的權力浸蝕,和結合,使美國政府成了金權的附庸。奧巴馬上任後,繼續擴張聯邦政府的權力,開始了對金融,到汽車,保險的控製。還有最近醫改的企圖,無不證明美國政府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破壞和幹擾。最近美國掀起的“Teaparty”,充分表達了選民對他的政府擴張政策的不滿。  

如果我們對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沒有明確的定義,沒有認清美國的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經濟實際是美國政府對金融政策控製下的金權主義經濟體製,那就象是金子被蓋上牛糞,我們怎能埋怨金子是臭的呢?而且,美國的的金融政策,完全是中央銀行計劃下的政策,是完全違背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規則的。奧巴馬斥責銀行家貪婪,而貪婪是所有人的本性。應該說是政府的錯誤政策,導致了貪婪的急劇膨脹。是政府對金融,自由市場的幹擾,導致了銀行的過度冒險。是政府的無節製擴張,導致了美國今天的天文數字般的國債,從而劫持了世界的經濟。而奧巴馬在就位演講時講的 – “政府無論大小,隻要做事正確就好,說明他的從政基本理念 -就是要繼續擴張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力,從而達到由政府繼續控製美國的經濟,金融和主要產業的目的。  

市場幹預既不是社會主義的專利,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它是任何政府都想得到的專利。美國在大蕭條後的十幾年到二戰之前,就是因為胡佛及羅斯福兩屆政府的不斷幹預,盲目刺激經濟,才導致二戰前的第二次蕭條。胡佛的放手於市場Laisser Faire)政策,造成經濟惡化的說法,對今天大多數人來講還是一個曆史誤區,真實的情況是,胡佛政府首先對經濟進行了一係列的幹預,像公共工程,加稅,給破產公司延長貸款,要求公司給雇員加薪,等等。甚至羅斯福上台後都稱胡佛政府是和平時期最大消費政府。而正是這種幹預政策使經濟更加惡化。而羅斯福上台後,不僅沒有停止幹涉,甚至加大了幹預的程度,雖然導致了暫時的虛假繁榮,和就業增加。但這沒有持續長久,致使美國在二戰前在此陷入蕭條。(請參考《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一書,作者是奧地利經濟學家莫瑞·魯斯巴德-Murray Rothbard)。  

美國至今還是深陷危機,天文數字般的國債,和幾百萬億的金融衍生品,讓美國人民逐漸對政府的經濟和金融政策發生懷疑,和失去信心。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形式對政府表示不滿和抗議。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低利率,貨幣寬鬆政策,和奧巴馬政府對經濟的幹涉,正在重複格林斯潘犯過的錯誤。這種靠借貸,或增印鈔票的經濟刺激方案是低效率的,不可持續的,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繼續借貸,隻會推遲危機的發生。正確的發展應以儲蓄為基礎的,鼓勵儲蓄,縮減虛假的經濟規模。縮減超大的政府規模,減少政府支出,和預算赤字,調整產業結構,恢複真正的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和嚴格遵守其原則,才能夠使經濟健康發展和避免危機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