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助長了造假抄襲之風?
文章來源: 大坐家2010-07-21 03:38:17
最近,國內揪住幾位造假學曆、抄襲文章者,由於事涉名人,故而攪得滿天風雨。也許這些事情背後另有真相,圈外人不得而知。但國內學術界荒草遍地、藤蔓橫生,早已根深蒂固,特立超拔的大樹難以生長,人所共知。所以有前輩學者的仰天喟歎與小心發問,有後輩學者的衝天一怒與銳意窮搜。

大多數的眼睛聚焦於個別人身上,糾纏於尋幽探秘。然而最該問的是,造成教育界和學術界混亂衰頹的根源何在?

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強調“祖述堯舜”,不但不鼓勵思想異端,而且根本不允許萌生。因此,學者隻有複製解釋的義務,而沒有發明創造的權利。思想的牢籠禁錮下,發言便入窠臼,寫作便成抄襲。

從社會環境來看,假,無處不在,形成風氣時尚,匯成洪波潮流,是當今中國的一大特色。久已鑽出象牙塔的學者和全社會的人一樣,人人深受其害,人人深惡痛絕,卻人人都在曲意逢迎,不恥參與。

從學術界的現狀看,浮躁、淺薄者比比皆是,功力不夠,不思補救,卻要奪席談經,隻好靠剽竊他人成果裝飾門麵。

從現在的教育製度、職稱評審和學術鑒定機製來看,偏重的就是學曆、文章與著作數量,至於最要緊的質量,則被政治標準占去大半。這種傾向在冒頭之初,有打破文革前大鍋飯的積極意義,但是它在以後的發展中不僅沒有提升學術水平,反而褪變為學術腐敗的催化劑。

49年以前的大學教師聘任製主要看被聘者的學術水準,學曆與文章數量則在其次,所以較少聽到造假抄襲傳聞。許多被聘者都是自學出身,但是成就斐然,受人尊敬;許多公認的大學者也達不到著作等身的程度,甚至並無專著,隻有文章傳世。然而字字珠璣,篇篇豐碑。凡有一些學術研究經驗的人都知道,真知灼見往往濃縮在文章中,一旦擴充成書,水分無可避免。大學者尚且如此,遑論當今本無創見,偏要打腫臉充胖子,硬撐著雜湊堆砌的人。不抄襲,不複製,書從何來?無書,高級職稱從何而定?沒有高級職稱,如何在圈子裏混?這種狀況形成惡性循環,於是烏煙瘴氣彌漫。

對此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教育部門主管,不但沒有被上級追究,同級彈劾,全社會聲討,居然一再升遷,這才是不可思議的!難道學術腐敗是上層喜聞樂見?是政府考核文治政績的資本?若想清除學術界造假抄襲弊病,應從懲治教育部門主管始!

我這裏談的都是拾人牙慧,並無獨特見解。之所以依然喋喋不休,抄襲複製,乃是不吐不快,並冀望於“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