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風情之七:中國農村的十個印象
文章來源: MichaelC2010-07-02 21:25:43

作者:麥克西

今年五月回湖南,特意去老家山區炎陵縣住了五天。這算是
25年來第一次這麽“零距離”地觀察和了解中國農村的生活。我把自己的體會歸結成以下十個印象,相信這些現象應該具有全國普遍意義。

  1. 山區小孩子都能講普通話。炎陵是很偏僻的地方。現在還在修鐵路和高速公路,過去連日本鬼子都懶得進去。在這麽偏僻的地方,我發現,小孩子居然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小孩之間、一起玩遊戲的時候都是互相、自然講普通話,甚至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有時用普通話。可見中國普通話教育已經非常普及了,中國方言的統一指日可待啊。看來,我的湖南口音得想辦法改一改,否則有些落伍。

  1. 小孩子上學基本不用錢。有孩子的親人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現在農村的小孩子上學基本上不用交錢了,減少農民很多負擔。山區的孩子往往離學校較遠,住讀比較方便,住讀也隻要交生活費,所以很多小孩都選擇住讀,省去家庭很多麻煩。據我所知,城市的小孩上名牌學校,費用還是非常貴的。

  1. 學生人數降低,很多學校辦不下去。因為人口控製政策,加上人口城市化,中國農村的學齡人口已經急速減少一段時間,結果是很多學校不夠學生人數,辦不下去,政府就把一些學校集中起來。比如原來有些村裏的學校,就與鄉鎮的學校合並了。中國人口政策對農村生活的影響非常明顯,說明人口政策的執行還是非常到家。

  1. 隻有婦女,年老者和小孩留在了村子裏。在村子裏稍微待一下就可以發現,在地裏幹活的大部分是中年婦女。村裏的常住人口大部分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這應該是全國普遍的一種現象,說明中國城市的就業容量非常大。

  1. 有很多多餘的房屋。山區的每個村落都建了很多新房子,幾乎每戶都同時擁有新房和舊房,但因為外出或留在城市裏的人很多,實際使用的房屋很少。房屋有大量剩餘,不知是不是一種資源浪費。在建房的過程對當地的GDP,特別是建材經濟固然很有刺激,但一定會有飽和的時候。

  1. 農民不再交公糧,已經很少人種兩季水稻。不交公糧相當於給農民全免稅,被評論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應該是1949年以來中央政府最好的政策之一。這一方麵說明中國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也有人會說是在“安撫人心”?),另一方麵說明中國政府太有錢了。這裏我們不討論中國政府的錢是哪裏來的,但我相信用來填補公糧空缺的錢可能隻占中國財政總收入,特別是現有國庫總數很少的一部分。不交公糧也有一些“負麵”影響。因為沒有公糧壓力,加上沒有勞力,已經幾乎沒有人種兩季水稻了,甚至很多土地被荒掉。有趣的是,國家給每畝地¥10元的化肥補助,由於缺乏監督機製,很多農民不種地照樣收著這10元錢。

  1. 村村通公路。前幾年這個全國政策的確做到了,就連如此偏僻的地方都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水泥公路看上去質量挺好,隻是寬度比較窄,會車比較難一點。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做到這一點,非常不錯,給地遠、偏僻的山區很大的幫助。如果要靠當地的老百姓或地方政府實現這一點,我估計幾乎不可能。這也再次證明中國中央政府多麽有錢!中國政府應該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之一(據報道排名第二,但不知道第一是那個國家)。

  1. 農民的子弟不想做農民。農民的孩子讀書、進城的機會多了以後,不想做農民的已經越來越多。另外,我發現由於小孩少,生活比以前富裕,農村的孩子也開始嬌生慣養,不會做菜幹活的農村孩子也許不比城市少。假如中國的下一代農民沒人做了,禍兮?福兮?

  1. 手機信號塔到處可見。即使在神農穀這樣偏僻的深山老林,也能看到很多手機信號塔,手機信號挺好的。手機信號覆蓋率這麽高,比美國還高很多,很讓人吃驚。在偏僻的農村用戶密度應該不能支持這麽高密度的信號塔,假如沒有一統化的政策估計很難做到。

  1. 發展的代價。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在農村也顯而易見,但這樣的高速發展是有代價的。最明顯的是森林被伐,植被破壞,河床被挖,水土流失。舉一個例子,這樣森林覆蓋率挺高的大山區居然幾乎沒有大鳥(小鳥還是有,但也很少)。當地人說,他們小時候(幾十年前),還看見過鷹抓小雞,如今鷹幾乎看不到,可能被化肥或其他人為行為絕種了。相比之下,美國德州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的景色。此外,農村雖然空氣清新,垃圾處理的方法還是很原始,結果垃圾成堆,到處都可以倒垃圾。最讓人擔心的是,這裏火車、高速公路很快就修通了,將帶來更多的汽車、人流、遊客一定帶來更多的開發。

    中國為
    GDP的高速成長的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隨著世界變暖的全球人類生存問題的日漸嚴重,這種代價就會變得更加巨大,不可逆轉。

以下是一組相關的照片:

(1) 山區角落也有很多“別墅”。房子夠大、夠氣派,就是好像沒人住。汽車是我們從縣城租來的。


(2) 這家好像有人住,但一整天也沒人影。房子應該是農民的最大的財富表現。


(3) 這家三樓還沒有裝修完


(4) 這張照片有好幾層意義。一,它和上麵三棟新房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二,按照樓房上標語的內容和形式(繁體,從右到左),這棟樓應該是49年前建成的,說明當時的山區農村已經非常富有。中國人謀求財富的能力應該不是最近30年才有。三,這麽偏避的地方都有這麽顯眼的標語(幾乎每個運動都有,炎陵縣甚至還保留著一些紅軍年代的標語),說明中央政府和“黨”的政治影響力有多麽深遠。


(5) 這種景象到處都可見


(6) 做媽媽的夠辛苦


(7) 勞動的時候也沒有忘記愛美


(8) 開山建高速公路


(9) 植被被減少、破壞,汽車、遊客將更多


(10) 采石、采砂、采礦到處可見


(11) 原來以為山頭上是“之”字公路,了解一下才知道那是運木材下上的臨時小道。有森林的地方才會有這種小道,沒有這種小道的山樹林可能已經被伐過。


(12) 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問題都沒有被解決,更何況這樣偏僻的鄉鎮?這能說明中國人不愛幹淨嗎?


(13) 過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處森林起火,附近的老百姓好像並不急著去救火


(14) 火的上方有很多濃煙,不知起火原因。第二天路過時看到,火自然滅了


(15) 我還以為隻有加州的森林愛起火,原來國內也有這個問題。這一片樹林就被燒掉了


(16) 另一個印象是,這樣一個偏僻小縣城,也有很多太陽能熱水器。可見國內對太陽能的利用已經很普遍


(17) 凡是有砂的河道都被挖成這個樣子。幾千年的河床加深了,有利避免洪水,但非常不雅觀,也不知對水裏的生物和附近的生態有沒有好處


鏈接:

紀念尤勤逝世一周年,“謝尤勤故園”正式啟動

回故鄉之一:外婆的霞塘村

回故鄉之二:外婆的老房子

回故鄉之三:外婆家外的植物

回故鄉之四:農家生活用品

回故鄉之五:帶你到鄉下趕集

回故鄉之六:家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