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風情之五:帶你去鄉下趕集,看看現在農村生活
文章來源: MichaelC2010-06-02 06:15:46

回故鄉之五:趕集

作者:麥克西

地處湘東南的炎陵是個山區,以前一定有些“與世隔絕”的感覺,據說,當年日本人打到鄰縣茶陵,實在走不動了,就沒有到過炎陵。也許因為這樣的原因,這裏保持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和文化包括語言。這裏有一些少數民族,比如苗族,還有一些客家人。

在過去的中國農村,“趕集”是生活裏的大事。每月的固定幾天裏,大家可以把自己種的、多餘的東西拿來賣掉,同時也去采購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習慣也許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一部分。小時候就隨著外婆去塘田鄉趕過集,有很深的印象。這種集市和城裏的集市最大的區別是,賣東西的人絕大部分都不是專業的,還沒有商業化。這次回炎陵,我很想去看看現在的炎陵鄉下集市的情景。

當地的語言裏把“集”稱作“墟。”三河鄉的集叫三河墟,塘田鄉的集就叫塘田墟。我的猜想是,這種稱呼在中國方言裏,應該不多見,我走了那麽多省份在其他地方都沒有聽到過,也許是古代留下來的習俗,是不是一種語言“活化石?”有待專家去研究。

一到炎陵縣城,我就打聽到塘田墟的時間是逢農曆三、六、九(每月的369131619232629,與星期幾沒有關係)。附近的幾個鄉的集市分開在二、五、八和一、四、七。這樣附近的幾個鄉的集市就錯開了,在不同的時間趕集,對老百姓很方便,對集市專業戶也很方便。也許這也是一個古老的傳統,而城市的集市一定早就與星期掛了勾。

我離開炎陵的前一天正好是農曆13日,我們驅車前往塘田墟。

(1) 據說集市在9點開始,我們早上八點半就趕到。集市早已經開張,但道路還是通的


(2) 這就是“留守”大部隊了,她們沿著馬路兩邊排開,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年婦女和兒童


(3) 每個人賣的東西並不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都是個人家庭的“產品”。為了這麽“少”的生意,走20-30分鍾路,在馬路旁站一上午,是不是值得?還是想因此來玩一玩,輕鬆一下?


(4) 這種稱用了好幾百年了吧?母雞挺肥的。山區老百姓的服裝已經很現代


(5) 這種稱如今還沒有被電子稱取代


(6)  隻是收錢多了一個“防偽”的手續


(7) 我的外婆若在,也一定在這裏趕熱鬧。在眾多的人群中,我居然發現我的三舅媽也從20分鍾以外
的霞塘村過來趕集。從這兩位老人的臉上我看到的是山區農民的勤勞。


(8) 這位白發老太太帶著兩個孫子在趕集,賣東西。不容易啊。估計小孩的父母在外麵打工?


(9) 。“三斤半!”


(10) 其中也有不少老太太在趕集賣東西。這位老太太居然一頭黑發。過去中國人不注意牙齒保健,結果...


(11) 無辣不湖南


(12) 小時候外婆帶我吃過的楊梅。一看到這水淋淋的楊梅照片,我的口水就流出來了,而且有些酸,條件反射挺厲害。


(13) 西紅柿。這種小而且偏橙色的品種應該是“外來品”


(14) 春筍。想起春筍炒肉絲了


(15) 新鮮粽子。葉子的顏色很新的樣子


(16) 烤肉和四季豆。這種烤肉應該是最近才引進的做法


(17) 蠶豆


(18) 紫菜


(19) 紅薯幹


(20) 小魚:魚米之鄉。這些大小一樣的魚一定是來自養魚場


(21) 大魚。也肯定來自養魚專業戶


(22) 水果。小時候,隻聽說過芒果,現在這麽偏僻的地方也有了。但不知是不是本地產的。


(23)豆腐幹。很明顯這是機械加工做成的


(24) 鴨子也來趕集(可不是自願的)


(25) 烤小魚幹,放點辣椒、豆豉,這是我非常喜歡吃的一道菜。這些魚肯定是私人從河裏打來的,
原因是大小不一樣,而且賣的數量很有限

(26) 更多的春筍。收拾得挺幹淨、整齊


(27) 另一個品種的春筍


(28) 土枇杷


(29) 豌豆


(30) 紅薯粉。很好吃!我買了兩斤帶回美國。過海關沒問題,隻是體積大


(31) 火焙魚弄子,非常美食。


(32) 當地人叫“散子”的點心,是過年的必備品,但如今四季都有


(33) 這是我的最愛,“南花根”,糯米做的,過去也是隻有在過年才能吃到。
有點像長沙/湘潭的“貓屎筒筒”,但味道、口感不一樣


(34) 糯米肉丸子


(35) 鹽辣椒。切開,加了鹽,然後曬幹。鹽辣椒蒸肉,很好吃


(36) 鴨蛋和蒜苔


(37) 熏筍。不好看,但特別好吃。吃之前要用水泡很久。


(38) 讓我吃驚的是在上海等地,美國的垃圾零食Donuts居然挺流行的。剛看到這些時,我想這不會是Donuts吧?難道山區也流行?仔細看了以後發現是“油粑粑”,不算甜品。


(39) 不知道這是什麽?(後來有網友指出是蕨菜幹)


(40) 豆豉(普通話讀Chi,但湖南人讀“屎”Shi,長得也像!難怪我一開始拚不出來)。這可是湖南人的寶貝,豆豉辣椒炒肉是道有名的湖南小菜,但長得不好看,一定上不了國宴。
豆豉是用黃豆做成的,但據說,盛產黃豆的東北沒有這種吃法。
豆豉的做法和醬油有關係,工程挺複雜的。不太相信這是私家做出來的。


(41) 南瓜和鮮菇


(42) 左邊是農民自己做成的茶葉。右邊是一種土茶葉,我幹吃了一口,感覺不好,不過我平時就不喝茶。


(43) 雞鴨隨你挑。還有狗肉、鴿子的照片,沒敢放上,怪嚇人的

(44) 最後,來個大拚盤。總的印象是,和10-20年前比較,山區的物質挺豐富的。
有點疑問的是1949年前這裏的集市是什麽樣子?可能沒人知道了


(45)當我們離開的時候,兩個方向的過路汽車已經擠得水泄不通。這條公路本來就窄,會車挺難的,逢到趕集,汽車司機一擠就得等好幾個鍾頭,但並不幹擾趕集的人,可憐了那些坐車的人。政府在旁邊的巷子裏建了專門的集市,有水泥台,棚子,但老百姓就是喜歡在這道路兩旁。也許這也是千年的習慣。在這樣偏避的鄉下,也有塞車,可見中國的人口之多、汽車之多。


鏈接:相關博文

回故鄉之一:外婆的霞塘村

回故鄉之二:外婆的老房子

回故鄉之三:外婆家外的植物

回故鄉之四:農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