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財務杠杆的風險分析--在美國經營房地產的體會之八
文章來源: 如山2009-07-04 10:15:58

使用財務杠杆的風險分析

-在美國經營房地產的體會之八

如山

200974日)

萬楓所寫的《用現金買房還是貸款買房合算?》是一篇非常好的分析文章。裏麵對利用貸款買房的種種好處進行了綜合的概括。最後也指出利用貸款的局限性。應該說是比較全麵的。我是深刻認識到隻有利用財務杠杆才能使財富快速增加的道理、付之實踐並且有過很大的收獲。我相信很多做房地產的投資者或房地產商人都會跟我一樣,已經、正在也將會利用財務杠杆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財務杠杆是個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令你快速致富,用得不好,可以使你很快破產。在這個論壇上,我常常看到的是,不少網友的基本財務概念、計算能力還有所欠缺。為了增加這部分人的風險概念,尤其是在現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下,我覺得有必要從使用財務杠杆的反向效果,用一個案例作更詳細一點的分析。為了令沒有多少財務基礎的網友更容易理解,我設計的案例去掉所有複雜的財務概念和用語,隻用簡單直觀的白描和分析。歡迎行家及專家的糾正和補充。

案例:

Condo 買入價$125,000 租金收入(每月)$1,050。費用支出(每月):房地產稅$100,保險費$30,維修費$30,管理費(HOA) $200

每年淨收入= $1,050×12-$100+$30+$30+$200)×12=$8,280

Cap rate=$8,280/$125,000=6.6%

投資者A

手上有現金12.5萬,全部用來做貸款的Down payment,總共買入5Condo。每間CondoDown payment都是20%

現金使用 $125,000(買入價)×20%Down payment×55Condo    =$125,000

貸款:利率6%10年固定(10year ARM)利息。每月隻付利息,不用付本金(Interest only)。每間Condo貸款金額10萬(買入價$125,000×80%=$100,000

每間Condo每年的貸款利息支出: $100,000×6%=$6,000

投資者B

 

手上有現金也是12.5萬,全部用來買入1Condo。不貸款。

市場環境1

房地產市場價格不升也不降。沒有通貨膨脹(Inflation)也沒有通縮(Deflation)。租金淨收入(收入減去費用) 不變。

a)     投資者A君所投入現金的回報率計算

每年每間Condo的現金純收入:$8,280-$6,000=$2,280

5Condo的總共純收入:$2,280×5=$11,400

所投入現金的年回報率: $11,400/$125,000=9.12%

b  投資者B君所投入現金的回報率計算

每年Condo1間)的現金純收入:$8,280

所投入現金的年回報率: $8,280/$125,000=6.62%

很顯然,在這種市場環境下,A君的現金回報率高於B君(A君高於B君約38%),財富增加的速度快於B君。更不用說出現房地產市場上升、通貨膨脹等情況的優勢(萬楓的文章全麵概括了這方麵的好處)

市場環境2

房地產市場價格下降15%(或以上),並出現通縮(Deflation)。租金淨收入(收入減去費用) 下降30%(空置率增加,或者租金下降,或者費用上升,或者都有)。(全美平均而言,現在更像這種狀況,起碼依然在通縮(Deflation)是肯定的)。

a)     投資者A君所投入現金的回報率和風險

要將房子在市場賣上掉,必須再加最少5%的費用(傭金、稅和Closing費用)房子已經沒有淨值。要是賣掉5Condo,所有投入的$125,000現金全部沒有。

維持出租,每個月要貼進現金。

b)     投資者B君所投入現金的回報率和風險

等錢用要賣掉,能回收大約80%或以下,就是$100,000($125,000×80%=$100,000)。要是繼續出租,其現金回報是4.63%$8,280×70%/$125,000=4.63%)依然比銀行的定期存款高(假設一年CD2.5%)。

從以上介紹和分析大家應該可以明白使用財務杠杆的回報與風險。至於到底使用那一種,就是看人了。就算是在市場環境2的狀況下A君假如有風險意識,有準備,也不會有問題。他可以在市場往下還沒到達下降15%,已經出售部分。又或者手上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或者有其它足夠的現金收入,可以幫助度過困難時期,等待市場複蘇。采用那一種方式,或者財務杠杆使用到什麽程度,說到底是根據個人情況而定。是根據個人的財務狀況、財務計劃、是否喜歡做房地產投資、你的機會成本、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等等有關。

做房地產跟做其它投資,或者與應對生活中的複雜事情一樣,到了一定時候已經屬於一種藝術處理範疇了。高者,就像一個指揮多兵團作戰的總司令,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又像一個大型交響樂團的總指揮,使各種樂器緊密配合,各種音符交相出現,奏出動人心弦的樂章。

但我們見過不少昨日輝煌的明星,由於過度使用財務杠杆而衰敗、破產。興亡隻在轉瞬之間。在房地產中,就像其它行業一樣,勝者與敗者交替出現。就像一出演不停的悲喜劇。這種悲喜劇過去演出過不少、現在正在上演的也不少。將來也會不少。因為這都是人的某種特性使然。

如山更欣賞的是:在交響曲振奮人心的高潮部分,做一個隱退的低音符,但是頑強而又悠閑地持續著。待到高潮過去,悲調開始,他依然悠揚自得,但同樣不張楊。麵對危機,他不慌不忙;在雷電交加之時,他如閑庭信步;在風高浪急中,他穩坐釣魚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在高潮的環境中,有能力而不追求鋒芒畢露、不追求叱吒風雲。勝時不嬌,敗時不餒,進退有據。他懂得投資或者賺錢不是生活的全部。他在賺錢的同時,投放相當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去享受生活。上帝賦予人類能夠享受的東西他基本都領略過。這樣,到了要劃上人生的休止符時,他覺得不枉這一生。這,才是如山追尋的境界。

(注:本文為如山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