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隱士,隱士種種
文章來源: 木愉2011-02-11 17:50:25

何為隱士,隱士種種

 

 

 

木愉

 

美國人比爾·波特讀人類學博士的時候,對中國的隱士起了濃烈的興趣,後來就起了到中國去尋找隱士的念頭。多年之後,他到了北京,從北京南下,到了終南山、武夷山。他以尋訪經曆和傳說故事為素材,寫了一本叫《空穀幽蘭》的關於中國隱士的書。

 

不知道這個美國人在中國找到了隱士沒有。我想 ,找得到找不到中國隱士,得先有對隱士這個概念的準確把握,然後才能用這個把握去掃視眾生,發現跟隱士這個概念相符的對象。

 

隱士是什麽呢?把隱士這個概念解析一下,就容易明了了。

 

隱士的“隱”是指不求聞達,不求顯貴,或息影於山林,跟草木結伴,與日月同在;或藏匿於市井,跟布衣為伍,與黎民同樂。

 

但是,光有隱還不夠。芸芸眾生很多都在隱,卻不能堪當隱士。這是因為隱士的“士”。隱的主體一定不能是一般的草民百姓,從傳統上而言,士必須是知識分子,不在乎榮華富貴,不在乎入仕顯赫,隻在書卷和吟詠中靜靜地享受人生,獲得圓滿。如果隱士沒有士這個主體,那隱士就無所謂隱了,一個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也可以叫隱士。所以,士隱下來了才能叫隱士。而大眾百姓本來就不顯,也不具有顯的可能性,所以戴上隱士的帽子,會顯得沐猴而冠。

 

士多可進而入仕,退而隱。套用範仲淹的話,士應該是既可居廟堂之高、也可居江湖之遠的。他們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甘於逍遙。陶潛就是這些士的最典型代表。他“悠然見南山,采菊東籬下”的那種境界是這類隱士在隱中的最真狀態。

 

隱士有徹頭徹尾的全隱,即便有入仕機會,也斷然不去。也有入仕而後隱的,因為對官場失意,所以逃離官場。也有用隱來作釣餌的,這種隱士其實是偽隱士。還有一種隱士,雖然不在官府,卻跟官府打得火熱。詩雲:“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就是指的這類隱士。這種隱士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隱士,或可安個社會賢達的名號。還有一種特殊的隱士,雖然居於山間,朝裏有大事,卻會來向他請教。這種隱士名曰“山中宰相”。他們不要官的名分,不過是求得一份自由,少一份擔待。

 

現在社會裏已經少有傳統意義上的隱士了。那些曾經涉足官場,而後辭官不做,安心讀書修養的知識分子;那些拒絕了官爵的誘惑,從來不涉足官場的知識分子,也許就是當代的隱士了吧。不過,這些隱士當然難得像陶潛那樣,做個小地主,在鄉野裏逍遙自在。他們也許還是不得不領著官家的一份俸祿,過著一份清靜日子,在讀書寫作中追求自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