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出家想到的
文章來源: 追夢2007-03-01 20:50:04
從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出家想到的

作者:羅月華

從新浪網上知道了《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出家的消息後,我立即想到了李娜的出家。

對內地廣大歌迷來說,歌手李娜的出家可算是當年的一條爆炸性新聞了。九六、九七之際,正當李娜歌唱技藝處於顛峰狀態之時,她卻急流勇退,毅然決然地在山西五台山削去青絲、落發為尼,後又到美國專誌學佛。她的出家之舉應算是演藝圈人士中學佛、向佛的代表性個案,當時有一篇報道曾這樣議論道:“這不是一盞青燈古佛,毀了一生前程麽?”李娜的一位朋友則如是評論說:“李娜出家是她經過長期思考後作出的理性決定,毫無沽名釣譽之嫌,更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恰恰相反,她之學佛,就是對中國音樂界走不出世界的挑戰,她是想通過學佛,從佛音中領悟音樂的大智大慧。她這樣做,就是為明天闖世界積累本錢。”

還有一篇文章則分析了時人揣測李娜出家的幾種原因:“一是對現實不滿,出家欲逃避生活中的困擾;二是婚戀失意,看透了兒女間的情短意長;……”麵對這種種評論,真讓人有一種無話可說的悲哀與無奈。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人們就將出家人與官場、情場失意,精神有問題,不忠不孝,別有用心,逃避責任與義務等等負麵評論聯係在一起。

照這種觀點看來,寺廟似乎是天下落難者的大本營;佛教就仿佛是麻醉人的悲觀劑,讓你在一種無可言說的絕望中,守著青燈古佛自欺欺人地度過一生。不想再作過多說明,謊言重複一千遍後也能搖身一變成為真理,偏見的誕生也情同此理,還是讓事實本身去發言吧。就我個人而言,並不太了解李娜,隻是聽別人說起過,她曾為一百六十多部影視劇配唱過二百多首歌,十年的歌唱生涯使她和無數的獎項連在一起,中國影視劇中幾乎一半叫響的歌都是由她首唱的。每每聽到這種介紹,我總在心底說:這些都有什麽用呢?是的,憑這些可以贏得無數的鮮花、掌聲、鈔票,不過,再有穿透力的聲音也刺不透無常、死亡的鐵幕。

許多人唱了一輩子歌都不明白聲音的顯而無自性,他們將全部的心力都放在1 2 3 4 5 6 7這幾個音符上,以為那就是生命全部的秘密與歸宿。所以才為李娜的出家從骨子裏叫好!其實李娜出家之前的某些生活動向,已暗示了她未來的人生走向。

有篇文章曾記敘道:出家前,李娜將戶口遷到了張家界,並在天門山山頂一塊有樹有水的"寶葫蘆"地造了幾間木屋。圖紙是她親自設計的,屋後還撥了一塊菜園地。小屋建成後,李娜天天纏著守林員漫山遍嶺挖野菜,什麽汁兒根、百合、石蔥、石蒜等等,她自己說,大自然給人類最真實的饋贈,她要返樸歸真,回到人的“本真”狀態......在當今這個甚囂塵上的浮華世界中,捫心自問一下,有多少人敢放下已經到手或即將到手的一切物質享受,獨自一人跑到山頂去與日月星辰、山風朝露為伍呢?有些人可能會大言不慚地拍著胸脯說:“大隱隱於市”,正所謂心靜自然涼,何必要趕赴山野、親至懸崖,到別處去求得一個寧靜呢?此話初聽之下頗為有理,真實推究起來則根本經不起推敲。

凡夫往往都倒果為因,還沒成大隱時就自以為是地“沒”於滾滾紅塵了。李娜想必清楚這一點,故而在最終割舍世間情緣之前,先有意無意地避開了濁浪衝天的人間繁華,跑到這鄉野小屋中把凡情俗慮過濾、滌蕩一番。這種獨赴寂靜地之舉,大約可算作她善根徹底蘇醒之前的一次萌動吧。

還是聽聽李娜自己的聲音:“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隻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一九九五年,我的兩個信奉佛教的朋友說我臉色不好,給了一本經書讓我念,我當時沒把這事放在心上,放了許多天沒去管它。幾個月後的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就拿出那本經書讀了起來,突然就有了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於是就喜歡上了佛。與佛結緣使我深深體會到:人的命運真的會在瞬間被改變!”;“從頓悟的那一刻起,浸滿身心的就是興奮痛快的感覺,至今仍是如此。記的剛上五台山時,興頭高的不得了,就像小孩子找到了好玩的東西,舍不得放手。做早課時,看到有人打瞌睡,覺得簡直是大逆不道。後來由於高山反應,渾身浮腫,自己卻一點也沒有覺察,還是別人發現的,隻因全部身心都已沉浸在佛經中。”;“原來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圈子裏,為名利拚搏,為金錢掙紮,現在則有了一種坐在岸上,看人在海中遊泳的感覺。”;“我喜歡清淨,沒有家庭和孩子,這樣好,我喜歡。實際上該嚐試的都嚐試過了,我擁有過愛情,談過戀愛,隻是沒有結婚生子而已。我喜歡新的事物,接觸佛教才四年,還是個剛起步的孩子,唱歌還唱了十年呢!”;“修行就是修心,要先度己才能度人,我覺得人要活的真實,活的善良,活的柔和,”;“如果一個物理學家或是其他行業的什麽人轉而研究佛學,人們就不會感到奇怪,就因為我是歌手,大眾人物,就引得人們那麽關注。而我並不認為有什麽特別,我喜歡做就去做了,就這麽簡單。說起還俗,我沒有還俗的問題,我現在與俗就沒有什麽區別,實際上我人就在俗中,與別人沒有什麽太大的不同。”

……不用再引述更多的話語,一個基本已上道的出家人的形象,我想已經躍然紙上了。如果李娜是一個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之人的話,那她最後所說的幾句話則表明她的實證功夫已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佛法的確不是什麽怪異、神通的大展台,佛法也絕不是拒人千裏之外的清玄之談,佛法就是生活的智慧!在日常流動的生活長河中,處處都泛起佛法的漣漪,隻不過有人意識不到,有人又太過搜奇覽勝而已。在一番實實在在的話語中,我們已約略體會得出李娜擁有的那顆平常心。無一法不是佛法,能將社會當成修道場;既不同流合汙,又不顯山露水;既能自我修煉,又能無聲潤物;一方麵隨順眾生,一方麵又不舍初衷,這並不是一個凡夫所可能做到的。

有一張相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照片中,李娜一身平整、輕便的僧衣,一雙布鞋,臉上一臉的平和,還有一絲淡淡的笑意。

如果說言為心聲的話,盡管不聞其言隻睹其形,但這形我想也會與她的心境頗相吻和吧。尤其讓人倍感鼓舞的是,李娜不僅自己走上了解脫之道,還將母親也度入了佛門。李娜自己說:“後來我就到了美國,然後把媽媽接來與我同住。第一年我們母女有很多磨擦,媽媽沒日沒夜地勸我還俗,但她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她,我們常常抱在一起哭。再後來,媽媽漸漸地感受到我的變化,漸漸接受了我的選擇。現在我們生活得很好,媽媽每天念佛,跟我一起吃齋。最近我給人看廟,媽媽也跟我一起住在廟裏。”世間有句俗話,“人正不怕影子斜”,謊言雖暫時可被偽裝成真理,但終究有一天,真理的灼灼慧日一定會驅散盡所有無明的雲霧,因它本身就具有不可戰勝的力量。同樣,選擇了追求光明之路的人們,盡管有可能一時不被眾人,包括父母親朋理解,但隻要自己堅持正確的人生方向,同時又權巧方便,隨宜施設,這世上恐怕不會再有萬難轟破的保壘。

我們原本就在幹著正大光明的事業,有什麽理由不把周圍的人們最終也聚攏到自己的身邊呢?恰恰在這一點上,有很多修行人都將原先向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又退縮了回來,僅僅因為親友的眼淚或者憤怒。那麽你到底要什麽呢?是自他的終極解脫,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遷就忍讓?

李娜的行持應該說給了人們頗具意義的啟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今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拋卻億萬身家攜夫出家,讓人佩服,聽說“林妹妹”學佛的道路是這樣的: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車上聽到淨空法師講解的《無量壽經》的錄音帶,“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個世界仿佛印證了我從小到大對清淨仁愛世界的無限向往。我對經中所描述的一切沒有絲毫懷疑,就像有人將你心中多年描繪的藍圖突然呈現在你麵前那樣驚喜、感激。” 兩個月後,她聽說淨空法師在新加坡講經,便立即辦理了簽證,飛了過去。“看著老法師慈祥光明的麵容,我感到自己與佛法很早就相識了。我問老法師‘我可以做您的弟子嗎?在我心裏,您早已是我的師父了。”“第二天,師父為我和妹妹傳授了皈依。我們從此踏上了學佛的道路。”  

這個世界上幾乎人人都在進行種種的賭注,而人們的賭資則都是自己的生命,但生命屬於現世的個體隻有一次。故而每個人都應該考慮考慮,我拿生命賭什麽呢?對陳曉旭來說,她把此生,也把來生完全交付給了佛法,這種舉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一定會贏得越來越多的智者們的讚同。  

最容易滋生貪欲、腐朽、墮落的演藝圈,很可能會讓一些具善根的智者,反而因此更能看透人性的本質。因為在文藝舞台這個大戲場上,所有人生的悲歡離合、世事的變遷滄桑、古今人性的美醜大戰,都可以在舞台上得到最集中、鮮明、濃縮的展示。是沉進去拔不出來,還是遊上岸冷眼觀望,這就全在個人自己的掌控把握了。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u/44521e85010007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