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那是因為你年輕時根本就遊不出去!
文章來源: 日月紅塵2017-06-08 08:43:51

這些年,我不止一次聽到有朋友抱怨,說特別不喜歡家裏的兄弟姐妹在朋友圈裏發一些信息,諸如“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類的話。理由是,自己離家在外,甚至居住海外,本來就不能在父母身邊多盡孝心,看到兄弟姐妹的這些信息,總覺得話裏有話。

 

也許有人會說,說說這些古語也沒什麽不對,都是至理名言啊。不錯,再看看其它信息,就看出問題來了。

 

有個朋友去古巴玩了一趟,回來給妹妹發了幾幅照片,結果妹妹回了一句:“哪裏都不如家好。”朋友無言以對,草草結束對話。想想,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國了。

 

另一個朋友在跟哥哥聊天時,哥哥不是說今天又帶老媽出去吃飯了,要不就說,老媽最近身體不如從前了,需要請個保姆,可現在的保姆勞務費挺高,雲雲。

 

前一位朋友說,她和妹妹小時候關係挺好,可是大了以後有點疏遠,特別是移居海外後,和妹妹的關係就更不如從前。妹妹的一句“哪裏都不如家好”,不是簡單的一句俗話,在當姐姐的聽來,其潛台詞是,你在外麵,家裏隻有我來照顧老媽。

 

而那位哥哥的話,在弟弟聽來,那意思就是,老媽這些年都是我照顧的,你在外麵什麽忙也幫不上。可是礙於情麵,又沒提錢的事。這位朋友說,錢還真不是問題,甚至自己把保姆費全包了也可以,可是,即便真的那樣,當哥哥的還是覺得弟弟遠在天邊,身邊的孝道還是沒有盡到。

 

說來可笑,那位愛發“父母在,不遠遊”的妹妹,和那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哥哥,小時候讀書時都是一塌糊塗,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就進了工廠,在自行車盛行的年代,好多年都活動在以父母家為圓心,以10公裏為半徑的圓圈裏,不僅談不上“遠遊”,中午午休都可以回父母家蹭頓飯。

 

可是,上麵所提到的姐姐和弟弟就完全不同,兩人讀書時都是學霸,讀的都是國內最好的大學,畢業後分別在京滬工作,而且都是響當當的工作單位。那時,不消說,父母雙親,包括兄弟姐妹,都以他們為自豪,每每在別人麵前提起他們,都覺得臉上特別有光。

 

那位姐姐說,很多年前,妹妹告訴她,有一次和廠裏的小姐妹偶然說起姐姐,小姐妹們都羨慕地瞪大眼睛,你姐姐在那裏工作?真棒啊!妹妹當初臉上的自豪,她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那位哥哥也有同樣的經曆,有一次趁外出學習到弟弟讀書的大學蹭了兩宿覺,把這所全國頂尖大學的校園逛了個遍,晚上躺在弟弟的床上,心滿意足地說,咱雖然沒進大學門,今天能在這裏睡上兩晚上,也夠本兒了!

 

當時,弟弟感到很欣慰,雖然隻是兩個晚上的覺,但是心裏總覺得多少給哥哥做了點什麽。

 

那個時候,父母身體還都好,退休後不光能經常到北京上海住一陣子,散散心,開開眼界,而且在家的時候,還能幫那位妹妹和哥哥帶孩子。據那位當弟弟的說,父母照看哥哥孩子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照看他自己的孩子,他和妻子在上海工作很忙,又要帶孩子,每天都是風風火火。可是,他的哥哥就完全不同,經常一家三口在父母家吃,趕上哪個周末沒露麵,老媽還特意打電話讓他們去,因為飯早就做好。

 

那個時候,他們很少聽妹妹或哥哥說,自己的孩子天天住在姥姥或奶奶家,一天三頓飯都不用管,一直持續到高中,他們自己隻要到了父母家,馬上就有熱乎飯吃。

 

可是現在則不同了,父母年紀大了,很多時候需要人照顧,於是,他們就時不常地在微信上發些”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留給我們的還有多少時間”之類的話。

 

和上麵的妹妹和哥哥一樣,說這類話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並非真的那麽遵照古訓,實際情況是,他們年輕時能力平平,根本沒有辦法走出家門去闖世界。可是,人這種動物很有意思,最不缺的就是變通的能力,古訓既然在那兒擺著,人到中年後又發現最適合當下的自己,何不拿來一用?這是不是也算是一種“拿來主義”?

 

其實,兄弟姐妹中的這一部分人,絕大多數在年輕時都得到過父母更多的照應,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日常瑣事,他們從未離開家半步,很多人可以說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找工作、結婚都需要父母的參與,即便到了而立之年,也還凡事得到父母的幫助。換句話說,他們年輕時因為能力不足沒有得到的,父母通過各種形式,都給他們補齊了。

 

相比之下,他們的姐姐或弟弟,此時的情況就不比從前,孩子正在求學階段,他們又身居外地甚至海外。工作的人總是身不由己,不可能頻繁地再來回穿梭,可是,父母在一年年變老,健康狀況也不如過去。作為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他們內心也是時常流露出焦慮,可是又能怎樣呢?隻是盡最大可能罷了。

 

可是,再怎麽說,他們也是遠在天邊,總不如一個電話就能喚到床邊的兒女,於是,過去給他們添過無數麻煩的兒女僅僅因為幫了一點小忙便成了老人心目中最孝順、最貼心的孩子,而那些當初從未給他們添過麻煩,讓他們跟別人一說起來就感到臉上有光的遠在外麵的孩子,如今倒顯得矮化了許多。

 

那些年少時讀書好、從家鄉走出去的孩子,大多在工作和婚姻上沒讓父母操心,在父母年富力強時,他們或許會覺得這些孩子讓他們很欣慰,可是,隨著年紀增大,當年少操的心都成了遙遠的回憶了,變得模模糊糊,可有可無;著名大學,體麵的工作,在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眼前的一碗藥、一頓飯就漸漸凸顯出無可匹敵的現實意義。

 

在有些父母眼中,身邊的孩子才是“指得上”,遠在天邊的子女即便很有出息,也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年輕時曾經寄予的希望,到了老年時,竟然被默認為“指不上”。

 

老人們的這種心態,會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那些身邊的子女自然能夠領會到父母的心思,於是,在說起“父母在,不遠遊”之類的話時,心中的底氣頓時充足了幾倍。

 

一張人人仰慕的名牌大學文憑,一份人人羨慕的好工作,到了父母晚年,竟然不敵在家的兄弟姐妹的一碗藥,一頓飯。這話說早了沒人信,可是幾十年後便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絕大多數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像我的那兩位朋友,也都是知書達理的人,如何能不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隻是人在外,身不由己。能做到的,不外乎是把父母接出來住個一年半載,或者自己隔一兩年回去一趟,略盡孝心而已。

 

孔子是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這話出自《論語·裏仁》,後麵還有半句“遊必有方”,也就是說,孔子強調作為人子應盡孝道,但是並不反對為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外出奮鬥。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的活動範圍有限,周遊列國也不過主要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如今則完全不同,出國也是很平常的事了。

 

兄弟姐妹之間應互相體諒,那些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多盡些孝心是應該的,如果隻把眼前所做的當作自己的功勞,而對遠離父母的兄弟姐妹有所抱怨,那便是缺乏親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也顯得不那麽厚道。

此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精致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