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零零碎碎
文章來源: 石庫門2012-02-06 18:22:04



有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對這次的回國度假很有些期待。可是現實中常常是預期的比實際的美妙百倍。現在過年的年味淡得若有若無,不可與我們小時候同日而語。不知是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再在乎吃好菜,穿新衣了;還是人們對傳統的東西無所謂,不上心了。



今年春節的天氣卻是極好的。應了那句老話,“幹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幹淨年”,每天都是大晴天,但是極冷。上海的冷,不是上海人很難接受,即使有陽光,也是陰陰的,濕濕的。那種陰冷就像錐子,直逼進背脊,然後進入骨髓,血液,讓你無處躲匿。



婆婆家開暖氣是件大事,由八十多歲的婆婆親自掌控。小姑受不了凍,隻好去紡織品市場買了套棉襖褲穿上。那天一進門,我就指著她哈哈大笑,花花的,軟軟的,就像一隻無錫大阿福。美國的兒子媳婦到家了,婆婆慷慨地開了暖氣,但是馬上“劈劈啪啪”把所有的門---臥室門,廚房門,洗手間門,陽光間門都關上,仿佛暖氣是仙氣,鑽進了不該鑽的地方是要受罰的。其他地方關了就關了,但是洗手間的門是萬萬關不得的,方便的時候,走進像冰窟一樣的洗手間,寬衣解帶,把身上本來就沒有多少的熱氣又散發了些出去。可恨的是,越冷吧,事情還越多,去洗手間的次數硬生生多出了好多次。抖抖索索完事,再跑回說冷不冷說熱不熱的客廳,幾次三番下來,頭痛,喉嚨痛,渾身無力。無奈之下,丟下老公,兒子---他們比我強壯,跑回娘家去。



外甥女給我看存在她手機裏,她表哥,我另一個外甥新交的女朋友照片。說不上怎麽漂亮,倒也清秀宜人。牛牛在旁邊瞅了一眼,說“不是我的菜”。心中琢磨,怎樣的女孩才是牛牛的菜?對於找媳婦,知書達理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善良可心,有教養禮貌,溫柔體貼。至於相貌,看著清爽適宜即可。私下裏,外甥女告訴我,牛牛曾和她說,和他走得近的幾個女孩,“怎麽都像我媽”。不覺莞爾。媽媽是男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女性,伴著他長大成人,他在找女伴時,或許會下意識地在她們身上尋找媽媽的影子?這次得到可靠消息,牛牛有幾個非正式的女友,說非正式,就是他還沒想過和其中的一個走入婚姻殿堂。好吧,我就再等等吧。



不知從哪年開始,流行年夜飯在飯店吃。幾年下來,家人得出一個經驗,什麽時候都可以在外吃,隻有年夜飯不行。飯店的年夜飯質量是最差的,人太多了,來不及,於是就像當年的裏弄食堂,沒有點菜,隻有配菜。大鍋菜燒好了,分盛在盆裏端上桌子就完事。點心是半生不熟的,酒釀園子是冷的。今年年夜飯是在家裏吃的,小妹夫掌勺。團團圓圓兩桌,一桌老字輩,一桌小字輩。小字輩那桌比我們熱鬧得多,大聲說笑,碰杯。看著他們的笑臉,不僅微微感慨,當初和村長談戀愛時,就是這些小字輩的年齡。歲月飛逝,猛抬頭,我們的下一代已到了我們當年的年齡,而我們正在慢慢退出舞台,退出潮流,他們正在替代我們。


年夜飯的飯桌上有一道筍幹燒肉,這是上海人過年的傳統菜。筍幹燒肉裏的筍幹遠比肉好吃,每次都是筍幹挑完了,剩下一堆肉在碗裏。不過今年我破例夾了塊肉,在美國不大吃得到這樣一層精一層肥,層層疊疊四五層的豬肉。夾著肉,笑問村長,還記得讀大學時在食堂裏吃的紅燒肉嗎?那時我們戲稱為“肥皂”,隻見肥肉,沒有精肉,白白的肥肉放了醬油後,就像那時洗衣用的固本肥皂,呈醬黃色。我們女生是不敢問津的,而男生卻眉開眼笑,村長還咬一口“肥皂”,閉上眼陶醉地說,“生活好極了!”。現在比“肥皂”精致美味的菜肴比比皆是,但是卻再也沒有吃上一口就覺得“生活好極了”的感覺。




過年前幾天,和同學聚會,到了早了一點,順便彎到陝西南路逛逛。從延安路向南過了長樂路折回。去時走馬路這邊,回時走馬路那邊,這樣就兩邊都逛到了。蠻喜歡走陝西路的,那裏小店一家連一家,即使什麽也不買,就是這麽逛逛看看也挺愜意的。最後在書報亭買了兩本雜誌,在碟片攤買了兩張碟片。往回走時,在長樂路口,看到一家成人保健商店。心中好奇,這樣的店,一般開在小馬路上,這家倒是不一般。已經走過了,再折回,決定進去看看,對自己說,怕什麽,都已經是老太婆了。進了門,沒有櫃台,隻有櫥窗,像陳列館似的。兩個穿白大褂的中年女子站著聊天,見我進去,也不搭話,繼續聊天。我隨意看了一圈,忍不住問道,“這裏是醫院嗎?”其中一個很和藹地說,“不是,但是是醫院的附屬商店”。“你們是醫生嗎?”我又問。“不是,但是我們能解答有關問題,你有問題嗎?”“沒有,隻是隨便看看”。中國真是進步了,不再躲躲閃閃,心虛曖味。正麵,坦率地麵對性,這是文明進步,是用陽光和科學抵製齷齪和愚昧。



春節期間,尤其是大年夜到年初三,上海馬路上清靜極了。即使像淮海路這樣昔日熙熙攘攘,擁擠嘈雜,車流人流互不相讓的地方也竟然悄無人聲。聽慣了四周的南腔北調,突然發現身邊變成清一色的上海話,讓人一時難以適應,但不覺暗暗欣喜---外鄉人都回去過年了,把上海還給了上海人。雖說上海現在離不開外地人,上海處處充實著外地人,但是這些為上海作出貢獻的外地人在作貢獻的同時也把上海變得不像上海了。上海人的精髓正在慢慢地無聲息地流逝,上海的個性也在眾多的外地人手中慢慢地無聲息地大眾化。那天坐在出租車上,司機說,今朝開車適意額,沒有腳踏車,助動車亂竄馬路了。



1. 能想象嗎,這是上海。馬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幹幹淨淨,安安靜靜。



2.




3. 那天去拜訪長輩,多坐了一站路,下了車,慢慢往回走,無意間竟走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4. 路經徐家匯,往日人山人海的地方,也清靜了許多。真希望能保持這樣。




5. 連公交車也是空空蕩蕩。




6. 年初四的淮海路。行人比前幾天多了些,但還是還不顯嘈雜。




7. 原本在陝西南路上的紅房子西餐館搬到了淮海中路,聽說現在紅房子的價格嚇人,餐也做得嚇人。




8. 這絕對是淮海路上的一道風景。




9. 這次回上海,我基本上是做宅女。臨回來前一天才去了淮海路,那也是應了外甥女的邀請,陪她挑選幾天前拍的婚紗照。照相館就在國泰電影院邊上。選完照片一起去了東平路上的藏龍坊茶館喝茶小憩。




10. 甜點做得相當精致,味道也很不錯。




11. 我要的是玫瑰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