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文章來源: lepton2016-03-04 10:41:33

去年春假我們全家去法國度假,去了巴黎和法國西北Brittany的Mont Saint Michel,還特地造訪了美軍二戰紀念墓園

看到那一排排整齊排列密密麻麻的十字架,我們的心都碎了。


帶領我們參觀的墓園主管非常熱情,講解詳盡。主管的爺爺就是當年犧牲於諾曼底的二戰士兵,也埋葬在附近的美軍公墓。主管告訴我們大部分造訪者是法國人和美國人,法國人對美軍深懷感激。他說附近還有一個德軍墓園。我問,“那德軍墓地大概沒多少人去吧?”我們所知的二戰曆史中,世界黑白分明,每一個美國兵都是英雄,每一個德國兵、日本兵都是大壞蛋。主管答道,“也有,戰後很多德兵的媽媽來憑吊。其實這些士兵也都不過是孩子,被強製征召的炮灰。在戰場上他們不過聽命於上司,保護彼此弟兄,希望最後能活著回家。”主管的聲音裏沒有一絲仇恨,反而飽含同情。多年來的教育叫我很難在心裏同情德軍和日軍,那是我第一次思考,“侵略者固然殘暴,但誰又是天生的惡魔?生來就流著殘忍的血液?”

而剛剛讀完的這本書,"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就給了納粹軍隊的小兵一個令人憐惜的聲音。

這部書是2014Pulitzer獎得主。

很巧,剛讀完另一本也是二戰法國背景的曆史性小說"The Nightingale" by Kristin Hannah,非常喜歡。朋友知道後,給我推薦“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結果一讀之下,竟然比“The Nightingale”更美更精彩,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二戰前的1930年代中,小女孩Marie-Laure因病失明,和爸爸一起生活在巴黎。爸爸是自然曆史博物館的鎖匠,為了幫助她熟悉周遭的環境,為她建造了一套精巧的社區模型,小Marie-Laure藉由觸摸模型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然後在現實的街區憑借記憶找到回家的路。正如書名,Marie-Laure從小就看不見光,看不到這個世界。

在德國的礦區,Werner和妹妹在孤兒院長大。Werner是個自學成才的無線電神童,尤其喜歡組裝修理收音機;躲在閣樓裏收聽兒童科學節目和音樂是他黯淡生活裏最大的樂趣。戰爭發生了,因著出色的天賦他被送往精英軍校就讀,同時也接受殘酷的軍訓。Werner在學校發揮他的專長,設計出能夠追蹤無線電發報機的收發器。收音機通訊的電磁波也像書名看不見的光一樣難以捉摸,無法目視。

德軍逼近巴黎,Marie-Laure和爸爸逃往海濱小城Saint Malo,投靠granduncle。爸爸在Saint Malo又造了一個新模型給Marie-Laure,但不久他被德軍逮捕,送進集中營。

Marie-Laure和Werner這兩個來自敵對國家,成長背景看似毫無交集的年輕人,在動蕩的戰爭年代,他們的命運軌跡被大時代的洪流挾裹推動,在最意料不到的時刻最終交會碰撞。

 

這部小說洋洋灑灑五百多頁,初看塊頭好大,但它由180多個短小精巧的小章節組成,讀起來並不費勁。

跟"The Nightingale"類似,男女主角兩條人物線交替並驅,層層推進。在構架上,作者故意打亂時間軸,故事穿插跳躍於各個時間段,讀者需要用心跟隨,否則容易暈頭。

故事發展的節奏非~常~慢~熱~,男女主角的相遇差不多要到全書最後才發生,若是像我老公這種急著想看劇情發展的讀者,大概一早失去耐心,整個放棄了。但這本書本來就不適合急吼吼翻卷囫圇吞棗;而值得細細啜飲,用心品味,因為它的文字精致而詩意,實在令人傾倒,單是這一點就把"The Nightingale"打得落花流水。Doerr的遣詞精準細膩,細節描寫異常生動,讀起來栩栩如生;尤其令人佩服的是,由於女主角眼盲,以她為中心的場景都隻能用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來描述,但作者一支靈動鮮活的筆讓人身入其境,扣人心弦。在修辭上,他善用象征和排比,有詩篇的優美節奏,音樂的流暢氣韻,還穿插著神話的輕盈夢幻。敘述者的口吻內斂而冷靜,他像一個充滿同情的旁觀者,並不強侵入人物的思想,卻叫讀者深深感同身受。書裏的每一個人物都那樣可愛,叫你不由得為他們揪心。

在戰爭的暴虐中,人性往往被披露得越發鮮明。

即使在充滿殘暴和恐懼,暗無天日的戰時,生命還是有那麽多可貴的珍寶:大海,海螺,飛鳥,收音機,野漿果,文學,神話,寶石,百鳥集,Debussy的月光,溫柔的修女,正直的朋友,爸爸做的小巧模型,管家做的香甜桃子罐頭。。。這些美好滋養了男女主角身上的光明和善良。正是這肉眼看不見的希望和信心的光芒,在無邊瘋狂黑暗席卷了整個世界時,能夠突圍衝出重重陰霾,傳遞給彼此溫暖和拯救。

Marie-Laure的granduncle冒著生命危險在閣樓播放Debussy的月光,成為撫慰和潤澤Werner靈魂的甘露。輕靈曼妙的樂曲在空氣中流動起來,在我腦中似乎能看見一片漆黑中銀白色的月光灑在海麵上,灑在Marie-Laure家高高的閣樓。

開始讀第二遍,沒有了懸念和擔心,讀來更覺得口齒生香,餘味綿長。這一次我跟小朋友一起慢慢讀,精妙的詞句像靜靜的流水,像清朗的月光,通澈,流暢,在這靜夜閃閃發光,沁人心脾。